跳到主要內容

梁容輝老師訪談記

承蒙Daniel大仔的牽成,借台大進行專案訪談之便,針對環境互動及創新產業的問題,訪談銘傳互動媒體實驗室的梁容輝老師。

Daniel約在台北火車站會合,坐電車到桃園,結果跑到「女性專用車廂」去了。咦?不是說鐵路局已經取消專用車廂了嗎?算了,還是別太厚臉皮,換別節車廂吧!後來和Daniel小討論一下,覺得這個女性專用車廂,真是個爛點子。站在保護女性的立場,是好,但是為什麼就沒有男性專用車廂呢?不是要爭平等,而是考慮列車整體的服務品質。此外,我從來就不覺得,設立女性專屬區域,就等於保護女性。請問,翻遍現行法令,男性硬闖女性車廂,犯何法,當何罪?沒有,一點都沒有。一個男性要進去女性專用車廂,除了道德勸說,別無它法。那在列車行駛過程中,滿車的女性是不是就有危險?趕快取消這種笨到不行的措施吧!那些什麼搞女權運動的人,最好也給我閉嘴。你們所謂的平等,不知道已經害了多少人!

……歹勢,岔題了。我們和梁老師在桃園遠東的Starbocks,展開今日的訪談。

老師從web 2.0開始,描述目前網路地圖的現象。自從web 2.0的概念,在2005年被提出後,網站的內容構成,開始形成社群化的現象。網頁的內容,不再由「keyword」主導,而是網友自己設定的「tag」。網友可以自定新聞,自定內容,對網頁的內容,進行tagging的動作,然後經過重組,分類,和其它的網友分享。

這種「自訂」及「分享」的過程,經由網友間的collectivecollaborative,在目前的網路上,正不斷的發生。同樣的,Google Maps的產生,讓網友有機會將地圖製作成「mash up」網站,以地理位置為對象,貼上自己對這個地點,這個空間的看法,然後一樣,分享給別人,讓其它人也可以在別的位置,貼上別的標籤,或是編修別人的標籤。這個行為有另一個名詞「GeoTag」表示這是針對地理空間的tagging

wiki這種知識集體集合的web 2.0網站來說,wiki是指一種網路百科全書,是集合眾人之力編修而成。條目可以自己增加,內容可以編修。可以修自己的,也可以修其它條目。利用眾人之力,得到一個最好的解說。延伸到日常生活上,可以用wiki的概念,形成挖掘或喚起一群人的集體記憶,及記錄的平台。老師打了個比方,畢業同學會的網站,或許可以做成wiki的形式,蒐集「每個人」對「每個人」的看法,同學們可以隨時上去,編集個人或他人的檔案,新增許多「八卦」或「陳年往事」。啊!這真是殺手級應用啊!同樣的,tagging的對象換成地理位置的話,對一個「地點」的描述,就不再是單純的「地名」,而可以是任何有意義的描述,透過tagging賦予一個位置,地點,空間,多樣性的情緒。

來個地點,新竹公道五旁的「公道伯」,它有店名,有地址門牌,有地標,這是傳統上的描述。現在,可能會加個座標,不管是UTMTWD6292系的。如果它是某網站上的一點,它可以被tag,那就會有人tag它「龍珠」,「啤酒妹」,「乎乾啦」,「學長醉倒在馬桶」等描述,或來幾個照片,加個連結,讓知道的人,對這個小店,增加了屬於自己的感覺,再透過分享,化成集體的情緒。這是Geotag帶給地理資訊界的一個衝擊,也會是一個革命性的影響。它改變了人們看待空間位置的方式。

對於地圖和環境互動,老師引出了geosemitics地誌學這個領域。老師認為,人類的科技發展到現在,一直在做「去地方化」的事。利用科技,努力打破空間的隔閡,縮短地理間的差距,於是從交通科技開始,到電信通訊,人類一直不斷的讓自己移動得更快更遠,讓自己的訊息,理念,散佈得越遠越廣。20個世紀電腦及網際網路的發明,進一步的消弭空間的障礙。佛里曼的<<世界是平的>>一書,正是這股潮流的標誌。象徵四海一家,天涯若鄰的時代來臨。

可是正當大家興高彩烈的慶祝,這個資本時代時,一股莫名的力量正在形成,那就是對自己所在區域的失落感,或是疏離感。到北京,到紐約,到倫敦,都有麥當勞,肯德基,以一個旅者來說,想體驗的是異地的生活。以一個當地人來說,要的是能表達自己生活所在地的象徵。上面兩者,以「世界抹平」的觀點來看,根本就無法達成。恨不得「書同文,車同軌」了,還會顧到什麼在地化嗎?

看看台灣自己就好。每個觀光名勝,賣的紀念品都一樣。到處都有九份芋圓,太陽餅,貢丸,放山雞,野菜,幾乎到哪裡都看得到一樣的東西。台灣人自己的旅遊經驗都不會好,怎麼吸引外國人?之前看<<世界是平的>>,對於佛里曼的見解深表讚同,他看出了全球經濟的走向,認為世界抹平,大勢所趨,順之則昌,逆之則亡的樣子。從經濟的角度看是如此,但是總覺得這樣的世界,不會太…..太無聊了嗎?就知道佛里曼桑明明有點唬爛,卻一直也說不上個具體的想法。今日聽老師一席話,突然茅塞頓開,通體舒暢。原來從地理觀念的角度切入,就可以順利的看到今天全球化,乃至於科技的去在地化,對於人和空間位置的疏離,是多麼的嚴重。

人們去旅行,當地的風土民情是常被忽略的。其實這也不能怪遊客膚淺不認真,對自己地方的經營不力,找不到屬於在地的精神,才是最根本的原因。如何找到一個可以象徵地方或一個位置的符號,讓人們能重新認識地方,利用Geotag的方式,給予一個位置更多時空的回憶,也就是給予一個位置更多的感情,而這份感情,是由曾經到過這個位置上的人,所留下的。

從以上的觀點看目前的地圖技術,就知道理想這條路還有多遠。傳統地圖是將空間資訊簡化成點線面及標註後,用一套標準化的規則製作的文件。上面只有純粹的標示出約定俗成的地名,及可見的地形地物。地圖電子化後,觀覽地圖的方式產生新的樣貎。加入導航的科技,使人們快速的覺察自己所在的位置,及得到路徑分析後的結果,這使得由傳統地圖中綜覽地理的樂趣消失,使用者關心的,只是「我要怎麼到達目的地」,地圖實實在在的「工具化」,更不用說是能記錄及分享在地的心情及感觸了。如何真正使人們透過地圖,真正的和所在位置互動,每一個可以標定的座標,不只是單調的數字,而是充滿著情感的載點,並且分享出去,和別人合作,一起建立對環境的情感,我想是非常值得GIS產業積極思考的方向。

在整個老師的言談中,一直不斷反覆強調「metaphor」這個概念。修辭學有metaphor,但是用在地理環境,甚至是設計上,處處都用得到metaphor的概念。老師似乎是個super Mac fans(笑),用許多Mac的設計概念,來說明各種各樣,出現在我們周遭的metaphor。在空間中,可以運用metaphor來協助我們了解空間。建築物可以是metaphor,商店可以是metaphor,消防栓也可以,甚至是咖啡廳裡面的妹妹,都可以成為一個metaphor,記錄在這個空間中。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想法。在老師一直鼓吹Mac多好多讚時,有個問題一直梗在喉嚨老師,如果Mac真的有那麼屌,那為什麼Mac要放棄自己的硬體架構,還接受windows成為dual-boot?!這的確會是個提神的好題目,不過有機會再請教老師的看法好了,必竟這不是今天的主題。

好久沒有這種「上課」的感覺了。在老師的「強力灌頂」之下,我的修為還太淺,一時間不太能完全承受老師的「功力」,精神有點給他不濟。還好在Starbocks的加持下,總算還能順利的完成這次的訪談。臨走前,老師還客氣的問我,這次的訪談,會不會沒講到什麼對專案有幫助的?我覺得老師接觸,就是要吸收一些學術上的觀點。創新思維的邏輯和概念,總是要由學術界來引導。技術本身再強,要有人文社會,甚至哲學的思考加入,才是可長可久的方向。專案本身會結束,策略的執行與否也不操之在我,重要的是,把事情談清楚,定義好,這才是所能學到最寶貴的東西了。

回台大的路上,我發現,且真的確定,不小心確定,這個專案,找我現在的頭仔,怪怪的。找錯人了(翻桌)。㊣

留言

Totoro寫道…
感謝梁老師的來信回覆,並仔細的看了整個文章。依據老師所提,文中的幾點,說明及更正如下。

1. web 2.0的發起時間,我是依照Tim O'Reilly在2005年9月30號的一篇文章中,正式的歸納出web 2.0的特性組成。而web 2.0的概念,如同老師所述,在2001年就已經開始產生。自己是較傾向以成文的文獻為基準。不過以後如有類似時間上的問題,我會小心處理,並說明清楚的。

2. 地誌學正確的原文是 geosemiotics,感謝老師的指正:P

3. 老師用詞果然精準。去地方感和去地方化,就字面上來說,是有不同的。"去地方化"比較是社會性的,全面性的一種集體意識或氛圍。"去地方感"則偏向個人或較小眾的思考及感受。這些社會學上的質性分析用詞,我該補一下啦!

4. 哇!謝謝老師。Mac的策略轉向,除了牽動作業系統的動向外,也是創新產業商業策略的研究好題。有機會一定會向老師請教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我不吃香菇

別阻止我,這次我一定要說。大聲說。我不吃香菇。 有東西不吃,不外乎三不 -- 「不能吃」、「不敢吃」和「不喜歡吃」。我對香菇,還有一種莫名的,長久以來累積的負面印象。菇類的產品很多,什麼鮑魚菇,杏鮑菇,金針菇,草姑 …… 等等。我宣示一下,除了「香菇」,不管是台式的,日式的,有花沒花,叫香菇的,最好離我遠一點。 我從小就不吃香菇。原因很簡單,我不喜歡那個味道。曾經問過許多愛吃香菇的人,香菇到底有什麼好吃的?得到的答案,竟然也是因為「味道」。也有人說,香菇吃起來很像肉,那 …… 為什麼不直接吃肉呢?修道吃素,不能吃葷,所以就吃香菇。啊?修行發願吃素,想吃肉就拿香菇來模擬肉哦!這我就很難理解了,也讓我對香菇更加的討厭。後來才知道,素食料理有很大一部份都有放香菇。素食宴我會去啦!只是我都吃白飯。叫我夾素菜,我會結屎面,然後翻桌。 家裡對吃還滿講究的,號稱天下極品美味的香菇,當然是少不了的。我們家人都超愛吃香菇的。從小我就被教育,一定要吃香菇。大家小時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,爸媽為了不讓小孩子偏食,規定所有的菜都要吃,不能有某幾樣不吃。可是就是會有幾樣,是小孩子怕的,此時就可以看到爸媽連哄帶騙的,要小孩子聽話,把東西吃下去。小孩子不聽,就開始大哭大叫。爸媽也耐不住性子了,用打的用罵的,就是要小孩子把東西吃下肚。為了不偏食,每每在用餐時刻,上演同樣的戲碼。不然就是看硬的不行,就用軟的,把東西混合在其它的菜色中,看看能不能矇混過關。其它的東西或許有用,可香菇就沒用。切丁切絲,和菜和湯,都逃不出我的法「鼻」。香菇這玩意兒有個特性,就是切越細,味道越有。後來我已經可以用看的就看出來,這碗菜裡有沒有香菇。木耳和香菇也不會搞混。就算我已經有這種「修為」了,爸媽還是不放棄,繼續努力,就是要讓我「品嘗」一下香菇的美味。 記得是國小三、四年級,有一天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家作客,並接受午宴。桌上有一鍋大湯,我用聞的就知道,此乃赫赫有名,香菇界的名菜-香菇人蔘雞湯是也。不例外,一樣好說歹說,就是要把香菇吃下肚。我緊閉嘴巴,拚命抗拒,任憑威脅利誘,絲毫不為所動,男子漢大丈夫,不吃就是不吃,連父親朋友的家人也來勸說,香菇都嘟到嘴巴邊上了,我還是不吃。後來實在是沒辦法,小時候性子烈脾氣壞,就自己到那鍋湯裡,夾了一朵香菇,咬都沒咬,整朵好好的給它吞下去。這下我吃了吧?可大...

正確的態度,深廣的遠見

人之所以有見識,受尊敬,在於看事情的態度,景仰一個人,也是景仰他的態度。沒錯,態度真的很重要,有正確的態度,才有深廣的遠見。聽到廣播節目中,北京大學 潘文石 教授的電話專訪。好感動。 潘 教授何許人也?他出了一本書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,嗯,夠有名了吧!咱阿扁才在自己的電子報,大大的捧了這本書,還以此為本,推演出一套「動物自然放養」論,講了半天,反正就是不要代表「大中國」思想的貓熊來台灣,而且是在農委會即將召開審議委員會,決定是否要許可熊貓來台的前夕。 如果我是貓熊,我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人類的世界,總是這麼的複雜。貓熊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,卻也成為官方為了防止中國意識,而利用的理由和宣傳手段。在 潘 教授的專訪中,身為一個研究貓熊的國際知名專家,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的作者,和阿扁的看法卻極端的不同。以貓熊保護的立場, 潘 教授是不贊成將目前已圈養的貓熊,野放回棲地。在完全解除人類對野生物種的威脅前,野放反而是一種謀殺,對保育有害無益。 潘 教授進一步說明。經過人類圈養的物種,對人類都已有依賴性。如果野外生活都還得靠人類,對人類沒有戒心,甚至是沒有野性,該物種就無法完全回到自然環境。而且,人類圈養的環境,可能會有潛在的病毒或帶原體等,會經由野放而帶回原有的棲地。對於在棲地未經圈養的野生種,因為沒有病毒的抗體,容易引發傳染病,反而加速物種的滅絕。自上個世紀未,國際普遍認為,物種野放的政策需要檢討,也停止了相關的措施。物種的環境適應性倒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人類直接或間接的有無作為,才是對物種生存的決定性因素。 對於動物園的功能, 潘 教授也提出了看法。他認為,在 21 世紀,動物園早已不是「展示動物」的娛樂場所,而是生態保育的教育中心。以先進的科技,針對瀕危且需人工復育的物種,營造近似原有棲地的環境,並進行學術研究。人們可以在動物園,透過對動物近距離的接觸,培養人們愛動物的心理,進而關心動物,關心自然環境。 潘 教授不諱言,越可愛的動物,越有效果,貓熊就是可愛到掉渣的啦!還有,重要的是,透過動物園的門票收入,除了用以維持動物園的管銷外,還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經費來源。學術、教育、資金來源,是本世紀動物園的主要工作。既然大陸要送的貓熊,已經是人類圈養的第二代,只要台北木柵動物園能夠提供合適的環境,貓熊是可以來台灣的,沒有保...

聖誕快樂!!!

感謝大家這一年的支持和陪伴,在此衷心的祝福大家。謝謝!!!! 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