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始下工地的第一個週末,我去看了電影,硫磺島的英雄們。
一個基本的感想是,如果把這部片,當作是之前「搶救雷恩大兵,(Saving Private Ryan)」的太平洋戰爭版,那就錯了。開門見山的講,這部片,傳達了一個非常鮮明的概念,事實和真相,透過主觀認定和集體意識的操弄下,可以天差地遠到什麼程度。
所謂的「事實」和「真相」,原本該指的是同一件事。其不同處在於,「事實」是經過推理和判斷,合於自我的觀感及價值認同,而信以為真實。「真相」則為經客觀規則認定所產生的事件,不論是故意或偶發。事實往往經過某種程度的包裝,使之易於敍述及傳遞,而使聽著能夠接受及想像。所以同一件事,每個人依照自己的邏輯系統,或是自己認定的訊息傳播來源,並信已為真實,這是每個人所認定的「事實」。但該事件的因果,只存在一種基於客觀且平實的描述,這就是「真相」。換句話說,對於同一件事,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「事實」,但真相永遠只有一個。可惜,事實和真相的界限,太模糊了。
「硫磺島的英雄們」一開始的場景,出現了幾個老兵樣的人,有的喃喃自語,有的夜半做惡夢醒來。場景一跳,到了一個老兵正對一個人侃侃而談當年的戰況。看到這裡,就以為是像「搶救電恩大兵」般的倒述法,很快的場景就會拉到當年的戰場。是啊,沒錯,場景倒回了60年,不是戰場,而是當年的海軍陸戰隊訓練營,從幾個主角在訓練營中的同袍情誼開始,接著到硫磺島登陸戰。不意外,槍林彈雨,血肉模糊,海上萬砲齊發,灘岸慘烈殺戮的戰場。不過和搶救雷恩大兵的搶攤登陸戰比起來,坦白說,一樣是很精彩,但「震撼力」有點稍稍不夠。看到這裡,我就開始懷疑,這部硫磺島的英雄們,可能不是表面來起來,全然的戰爭片。戰場不是這裡的主題。
後來的劇情,印證了我的推想。攻下日軍第一防線後(這有點學搶救雷恩大兵),不是戰鬥停止,而是場景一轉,三個士兵,爬上山頭,把美國國旗插上去了….哇咧,怎麼電影這麼快就演完了….還我錢啊!!!突然周圍出現一堆起立鼓掌的民眾,啊?怎麼小日本還沒打完,就開始慶祝了?是場景轉到描述3個插旗的士兵,回到美國本土,接受民眾歡迎。提到硫磺島,大家想當然而的,就會和當年那一張,士兵們把美國國旗插在山頭,代表勝利的那一刻。當報紙紛紛刊登那張照片,幾個參與的士兵,馬上成為英雄,偶像,到處的演說,接受大家的歡呼。這部片,到中間,場景一下子戰場,一下子看到3 個人到處跑,前方,後方,原本看片的時間順序和節奏完全打亂。有段時間真是納悶,這片到底是在演什麼,快看不下去了。
後來我還是看懂了。關鍵就在於----人數。
明明立旗子的有8個人,但怎麼會只有3個人回到美國到處巡迴,幫他X的美國推銷軍用公債?本來想,3人巡迴的場景,可能設定在二戰結束了。但如果戰爭結束,那還賣個屌軍用公債啊?好,那巡迴的時間,就該是在戰爭當中,而且是美軍佔領硫磺島後。照理講,打贏了,8個人就該到齊啊,怎麼還會少人。而且,還出現了一個媽媽,從報紙上的照片拍到的屁股,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兒子「有」在立旗子的一堆人裡面。天啊!很難想像當時的印刷技術,可以分辨出有幾個人,有哪些人,還可以看屁股認人----那個人也不是3個回來的其中之一,他陣亡了。不過,做媽媽的確信,自己的兒子,參與了當時公認的榮耀時刻。
那個媽媽是對的,對了一半。他的兒子的確是第一批攻頂的美國士兵。照硫磺島的英雄們的說法,立旗子有兩次。第一次立上的旗子,讓全軍鼓舞歡騰,士氣大振。長官看到了,順口要了那面旗子,只好再立一面。這次的立旗被拍下,角度很好,傳回美國馬上被刊用。從此以後,在那張感動人心的照片中,有參於的都是英雄。大家也都以為,這樣的場景是千金難買,十分珍貴。也不怪那個媽媽會對自己兒子上相與否,十分堅持。他兒子是第一次那批的,所以當他抓著3個回來的其中一個,醫護兵,問他當時他兒子站在哪裡,那個醫護兵也只能支支唔唔。他心裡明白,但不能說破。
這是本片撥雲見霧的開始,但也是眾多疑問和思考的開始。我不得不佩服,導演鋪陳情和場景連結的功力。不同的景場,不同的鋪陳,看似亂序隨機,但就像架橋一樣,從兩端的基礎開始,一會此岸,一會彼岸,同時往中間搭起。雖然看起來只是兩個基礎,但是漸漸可以看到趨勢,橋的樣子也慢慢的出現。關鍵的最後一節,放好了,回頭看看整部電影,每個場景每個情節,也都清楚了。
我想,這部片不算是戰爭片。精確一點說,這部片中所傳達的意念,遠勝戰場殘酷冷血的表面。何謂事件的真相,誰才是真正的英雄,英雄的定義到底是什麼,這些問題,都在那張硫磺島的經典照片中,一直的出現,提醒著世人要不斷的思考。在片中,要不是有當年參戰的老兵,在戰爭過了60年後,回想起這段過去,還原了整個事件的始末。就算真相如同本片的說法,純粹是個巧合,是時間差所造成的,那一刻,仍然不減對當時美國人心的鼓舞。至今在美國社會,還能感受到那份感動,視為美國精神。對當時站在山頭上,慶祝勝利的大兵們而言,能夠在那場惡戰中活下來,並取得勝利,是最大的榮耀。對美國民眾來說,子弟兵勇敢的浴血求勝,堅定了他們打敗日本的意志。誰才最關心上面的人是第一批人還是第二批人?反而是那些想消費英雄光環的政客和企業家,他們認為,只有完美,才能消費,而就無所不用其極的,去包裝所謂的完美。
還有多少事件真相未明?還有多少故事背後的故事?電影的最後幾幕,是那位當年的海軍醫護兵之子,訪談他父親昔日的同袍。昏黃光線下,聽著老兵娓娓道出事情的真相,聽別人說著自己父親終其一生不曾談論過的事。或許有很多的歷史真相太過震撼了,只能在較為不起眼的角落,偷偷的講,不然就得藏諸名山,等待機緣。歷史是由許多的偶然集合成的必然,但是這樣的必然不等於是全然。「硫磺島的英雄們」所講述的,或許只是未經考據的娛樂手法,但對於勇於質疑必然的人,需要很大的勇氣,不管對錯,這樣的精神,都值得欽佩。
有句話說,時代考驗英雄,英雄創造時代,在這裡必須改寫一下。時代創造英雄,英雄需要時代。硫磺島的英雄們,一部發人深省戰爭價值的好片。我推。
對了,旗子立起來了,表示硫磺島的日本人都差不多了,怎麼那麼多人在山頂,只有3個人回美國?當然都是被自己人幹掉的。美國大兵似乎太強了,60年了,在伊拉克,現在還在幹同一種事。㊣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