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,需要了解台南永康地區的開發史。上次的工作簡報,台南縣的蘇縣長,給了我一個題目----以"郭懷一抗荷事件"設計一座公園。
郭懷一?我知道,以前國小歷史就有唸過啦!星期六趁放假,到台大圖書館好好的翻了些資料,唉,有關郭懷一的抗荷事件,有記載的還真少。就連"台灣通史"中,也只有幾百字不到的描述,連郭懷一是何許人也,也交待不清。對照當時荷蘭人的記載,也只是記錄當時的事變。
參考了其它文獻的記載,事變的地點和規模,是比較確定的。主要的戰事,集中在普羅民遮城一帶。事變以後,當時在台灣的漢人,因為這起事件,幾乎被殺光了。
事變的影響,使荷蘭人不得不提防漢人,尤其是對岸鄭成功勢力的進窺,而向當時東印度公司求援增兵。另一方面,在台灣的漢人從此不服荷蘭人的統治,促成9年後鄭成功攻取台灣。
為什麼事變會失敗?荷蘭人當時在台駐兵應該不多,且事變發生後不久,普羅民遮城就被攻下了,但最後還是失敗。荷蘭人得到平埔族支援,是個關鍵。荷蘭人據台之初,就很有系統的用宗教力量影響大員(台南)附近的平埔族番社,同樣是被荷蘭人統治,平埔族人卻支援荷蘭人,打擊郭懷一等以漢人為主的暴動,可見在當時,荷蘭人,平埔族,及漢人三種民族,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關係,是非常微妙的。
當時台灣的北部,尚有西班牙等勢力。由此觀之,我個人並不覺得當時的台灣是被荷蘭"殖民",因為明朝政權也沒有在台灣設官立署,實施實際的統治權。對當時真正領有台灣的平埔族,漢人和荷蘭人,日本人,西班牙人一樣,都是"外來民族"。平埔族人沒有建立包含全島的勢力及政權,真正完全治理全島,那是1895年以後的事了。
沒有殖民之實,何來殖民之有?且根據各種史料記載,郭懷一的行動失敗,除了本身沒有組織,實為烏合之眾外,被自己人出賣(親弟弟或是義弟,各文獻說法不同)算是關鍵因素。加上荷蘭方面有平埔族人助戰,始得漢人在軍事行動上更處劣勢。荷蘭人,平埔族及漢人,在台灣的三角關係,實在不能用單方面的漢人抗暴,模糊整個事件背景。所以我在處理這個議題時,希望能以歷史持平的角度出發,不以"紀念"的形式,而是以紀實的手法,在空間上呈現一個歷史事件,就這麼單純就好。
歷史很容易沾染意識形態,郭懷一的事件,以往都是以"反抗殖民統治"的角度。隨著時空變化,應該要以更宏觀的角度,看待歷史。在空間設計上,就讓空間自己說話,就夠了。㊣
附錄:
台灣通史<開闢紀>中對郭懷一事件的記載:
......十年(按,此為永曆十年,1649年),荷人復築城赤嵌,背山面海,置巨炮,增戍兵,與熱蘭遮城相犄角。華人移住雖多,終為所苦,遂進而謀獨立。十一年(1650),甲螺郭懷一集同志,欲逐荷人,事泄 被戮。懷一在臺開墾,家富尚義,多結納,因憤荷人之虐,思殲滅之。九月朔,集其黨,醉以酒,激之曰:“諸君為紅毛所虐,不久皆相率而死。然死等耳,計不如 一戰。戰而勝,台灣我有也,否則亦一死。唯諸君圖之!”眾皆憤激欲動。初七夜伏兵於外,放火焚市街。居民大擾,屠荷人,乘勢迫城。城兵少,不足守,急報熱 蘭遮,荷將富爾馬率兵一百二十名來援,擊退之。又集歸附土番,合兵進擊,大戰於大湖。郭軍又敗,死者約四千。是役華人株夷者千數百人。
懷一之謀既挫,數年無事。及聞延平郡王鄭成功威震東南,荷人恐,增兵備,而成功以中原多故,未遑征討。金陵敗後,窮蹙兩島,乃稍稍議遷。荷人亦大戒 嚴,輒捕華人之富家為質,遇有嫌疑,即囚之,或殺之。華人含恨,遂洶洶欲動。十四年,台灣領事鄂易度請援於印度公司,命爪哇派艦十二,運兵來守,於是台灣 戍兵計有三千五百人,艦將以為無恐,移書廈門,詰成功曰:“若欲戰乎?抑欲和乎。”成功答曰:“餘不欲戰也。”而台灣領事終不釋。荷蘭評議會謂其多事,召 歸兵艦。艦長既還,遂劾鄂易度畏怖,將召歸,以郭冷谷代之。未至而鄭師來伐。......
郭懷一?我知道,以前國小歷史就有唸過啦!星期六趁放假,到台大圖書館好好的翻了些資料,唉,有關郭懷一的抗荷事件,有記載的還真少。就連"台灣通史"中,也只有幾百字不到的描述,連郭懷一是何許人也,也交待不清。對照當時荷蘭人的記載,也只是記錄當時的事變。
參考了其它文獻的記載,事變的地點和規模,是比較確定的。主要的戰事,集中在普羅民遮城一帶。事變以後,當時在台灣的漢人,因為這起事件,幾乎被殺光了。
事變的影響,使荷蘭人不得不提防漢人,尤其是對岸鄭成功勢力的進窺,而向當時東印度公司求援增兵。另一方面,在台灣的漢人從此不服荷蘭人的統治,促成9年後鄭成功攻取台灣。
為什麼事變會失敗?荷蘭人當時在台駐兵應該不多,且事變發生後不久,普羅民遮城就被攻下了,但最後還是失敗。荷蘭人得到平埔族支援,是個關鍵。荷蘭人據台之初,就很有系統的用宗教力量影響大員(台南)附近的平埔族番社,同樣是被荷蘭人統治,平埔族人卻支援荷蘭人,打擊郭懷一等以漢人為主的暴動,可見在當時,荷蘭人,平埔族,及漢人三種民族,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關係,是非常微妙的。
當時台灣的北部,尚有西班牙等勢力。由此觀之,我個人並不覺得當時的台灣是被荷蘭"殖民",因為明朝政權也沒有在台灣設官立署,實施實際的統治權。對當時真正領有台灣的平埔族,漢人和荷蘭人,日本人,西班牙人一樣,都是"外來民族"。平埔族人沒有建立包含全島的勢力及政權,真正完全治理全島,那是1895年以後的事了。
沒有殖民之實,何來殖民之有?且根據各種史料記載,郭懷一的行動失敗,除了本身沒有組織,實為烏合之眾外,被自己人出賣(親弟弟或是義弟,各文獻說法不同)算是關鍵因素。加上荷蘭方面有平埔族人助戰,始得漢人在軍事行動上更處劣勢。荷蘭人,平埔族及漢人,在台灣的三角關係,實在不能用單方面的漢人抗暴,模糊整個事件背景。所以我在處理這個議題時,希望能以歷史持平的角度出發,不以"紀念"的形式,而是以紀實的手法,在空間上呈現一個歷史事件,就這麼單純就好。
歷史很容易沾染意識形態,郭懷一的事件,以往都是以"反抗殖民統治"的角度。隨著時空變化,應該要以更宏觀的角度,看待歷史。在空間設計上,就讓空間自己說話,就夠了。㊣
附錄:
台灣通史<開闢紀>中對郭懷一事件的記載:
......十年(按,此為永曆十年,1649年),荷人復築城赤嵌,背山面海,置巨炮,增戍兵,與熱蘭遮城相犄角。華人移住雖多,終為所苦,遂進而謀獨立。十一年(1650),甲螺郭懷一集同志,欲逐荷人,事泄 被戮。懷一在臺開墾,家富尚義,多結納,因憤荷人之虐,思殲滅之。九月朔,集其黨,醉以酒,激之曰:“諸君為紅毛所虐,不久皆相率而死。然死等耳,計不如 一戰。戰而勝,台灣我有也,否則亦一死。唯諸君圖之!”眾皆憤激欲動。初七夜伏兵於外,放火焚市街。居民大擾,屠荷人,乘勢迫城。城兵少,不足守,急報熱 蘭遮,荷將富爾馬率兵一百二十名來援,擊退之。又集歸附土番,合兵進擊,大戰於大湖。郭軍又敗,死者約四千。是役華人株夷者千數百人。
懷一之謀既挫,數年無事。及聞延平郡王鄭成功威震東南,荷人恐,增兵備,而成功以中原多故,未遑征討。金陵敗後,窮蹙兩島,乃稍稍議遷。荷人亦大戒 嚴,輒捕華人之富家為質,遇有嫌疑,即囚之,或殺之。華人含恨,遂洶洶欲動。十四年,台灣領事鄂易度請援於印度公司,命爪哇派艦十二,運兵來守,於是台灣 戍兵計有三千五百人,艦將以為無恐,移書廈門,詰成功曰:“若欲戰乎?抑欲和乎。”成功答曰:“餘不欲戰也。”而台灣領事終不釋。荷蘭評議會謂其多事,召 歸兵艦。艦長既還,遂劾鄂易度畏怖,將召歸,以郭冷谷代之。未至而鄭師來伐。......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