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命名這種事,真的是小事。但是這次在成大的廣場命名事件,真的搞太大,太複雜了。
空間的命名,就很中性,中肯,好叫好聽好記就好了。充其量只是方便大家,快速的描述一個地點,當做是大家共通的語言。不然"這個建築"、"那個廣場"的叫,實在是沒有效率。
大學校園裡面建築很多,什麼單位用,就叫什麼名字,就好了。通常建築師都不留名的啦,榮耀歸於業主嘛!也就有很多學校建築,是以捐贈/援建者命名。這個例子在台大很多,不過像亞洲大學的藝術館,因為是安藤桑的在台灣第一幢建築,儘管過程中履有更迭,最後正式的名稱是"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",俗稱"安藤館"那也都OK啊!都知道指的是哪裡。所以,名字有沒有,我想,大家高興就好。
回到成大。把空間命名,增加空間的故事性,感覺上是不錯。但是問題就出在命名這整個過程。成大有個"校園空間命名作業要點",第三點規定命名的程序:
注意最後幾句,整個命名過程,不管你名字哪來的,都要提交主管機關,經校務會議"通過"。通過,表示會有討論及提請表決的程序,不是"確認"、"備查"等等,不一定會照單全收。意思是說,對命名同意與否,我校務會議是有權力說好不好的。啊這點學校和學生間沒有搞清楚,學校方面當然有可以利用校務會議,對於命名這件事拍板。沒錯,看似校園自主,但最後還是有個最高權力的執掌者,以君父之姿表態。整個校方的角色,或許可以簡單解釋成,命名本是總務處的職責,總務處想廣納意見後呈請核可,結果出來了個學校方面,覺得有點爭議的結果,最後就把這件事"處理"掉了。
按照程序,如果校方退回命名,總務處大可再想辦法辦命名就好了嘛!如果學校否決所提命名,就該有個正大光明的理由,而不是講得不清不楚,甚至還有歷史教授把生命權和堅持理想畫上等號。鄭南榕先生對台灣民主化有其貢獻,對於理念的一貫堅持,是現代社會所少見。或許站上珍惜生命的立場,鄭先生的行為不能要求學生效法,但只要能堅持自己的信念,這樣的人就值得尊敬,被形容成恐怖分子,實在是有點超過,有失學者中立治學的本分。死有重如泰山,也有輕如鴻毛,遠有國民革命先賢,近有台鐵機車長冒險犯難,這樣難得的生命及民主觀念基本教育,就在政治化/去政治化的討論中流失,真是替學生們感到可惜。
政治不能進入校園,但是可以討論。總有學生是對政治較為狂熱,總會出奇不意的挑戰學校的自由和包容度。大學不該是君父至上一元化的管理,而是要在百花齊放中找到學校的特色和動力。啟發校園間的討論風氣,自然就形成一股力量。不是要消滅高度爭議及政治化的議題,更不是要裝和諧一片,而是如何利用每次的衝撞轉化為前進,讓學術更為自由透明,沒有打壓,更沒有造神,歷史的回到歷史,政治回到政治。外面的政治勢力,最好也別趁此介入學校事務太多,學生也千萬不要成為政治人物的工具,在這選舉將即的敏感時刻,小心政治人物的企圖。
我試著從空間設計的面向來思考這件事。南榕也不是不能解啊!就多種幾棵榕樹,也是"南"方的"榕"樹廣場啊!說白了,空間命名為什麼是"先有空間再想名字"呢?如果當初在設計過程,就把南榕的典故融入設計,增加這方面的意象元素,如鄭先生的生平簡介,或是用照明、植栽等元素,隱喻鄭先生的理念。以一個廣場,紀念一個曾在成大就讀一段時間的校友,似乎也不為過。可惜校方最後乾脆不命名了,大家愛叫啥就叫啥,這種有點耍賴式的處理,真是非常不好的示範。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空間命名,更是設計的惡習。
廣場一定要有名字嗎?不一定。重要的是,這個空間的故事,和容得下這個故事的空間。
空間的命名,就很中性,中肯,好叫好聽好記就好了。充其量只是方便大家,快速的描述一個地點,當做是大家共通的語言。不然"這個建築"、"那個廣場"的叫,實在是沒有效率。
大學校園裡面建築很多,什麼單位用,就叫什麼名字,就好了。通常建築師都不留名的啦,榮耀歸於業主嘛!也就有很多學校建築,是以捐贈/援建者命名。這個例子在台大很多,不過像亞洲大學的藝術館,因為是安藤桑的在台灣第一幢建築,儘管過程中履有更迭,最後正式的名稱是"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",俗稱"安藤館"那也都OK啊!都知道指的是哪裡。所以,名字有沒有,我想,大家高興就好。
回到成大。把空間命名,增加空間的故事性,感覺上是不錯。但是問題就出在命名這整個過程。成大有個"校園空間命名作業要點",第三點規定命名的程序:
屬全校性公用共同空間、設施,或具有重要、紀念性建築物者,由總務處闡明命名理念,並提出建議名稱,提交主管會報,經校務會議通過後,公告周知。
注意最後幾句,整個命名過程,不管你名字哪來的,都要提交主管機關,經校務會議"通過"。通過,表示會有討論及提請表決的程序,不是"確認"、"備查"等等,不一定會照單全收。意思是說,對命名同意與否,我校務會議是有權力說好不好的。啊這點學校和學生間沒有搞清楚,學校方面當然有可以利用校務會議,對於命名這件事拍板。沒錯,看似校園自主,但最後還是有個最高權力的執掌者,以君父之姿表態。整個校方的角色,或許可以簡單解釋成,命名本是總務處的職責,總務處想廣納意見後呈請核可,結果出來了個學校方面,覺得有點爭議的結果,最後就把這件事"處理"掉了。
按照程序,如果校方退回命名,總務處大可再想辦法辦命名就好了嘛!如果學校否決所提命名,就該有個正大光明的理由,而不是講得不清不楚,甚至還有歷史教授把生命權和堅持理想畫上等號。鄭南榕先生對台灣民主化有其貢獻,對於理念的一貫堅持,是現代社會所少見。或許站上珍惜生命的立場,鄭先生的行為不能要求學生效法,但只要能堅持自己的信念,這樣的人就值得尊敬,被形容成恐怖分子,實在是有點超過,有失學者中立治學的本分。死有重如泰山,也有輕如鴻毛,遠有國民革命先賢,近有台鐵機車長冒險犯難,這樣難得的生命及民主觀念基本教育,就在政治化/去政治化的討論中流失,真是替學生們感到可惜。
政治不能進入校園,但是可以討論。總有學生是對政治較為狂熱,總會出奇不意的挑戰學校的自由和包容度。大學不該是君父至上一元化的管理,而是要在百花齊放中找到學校的特色和動力。啟發校園間的討論風氣,自然就形成一股力量。不是要消滅高度爭議及政治化的議題,更不是要裝和諧一片,而是如何利用每次的衝撞轉化為前進,讓學術更為自由透明,沒有打壓,更沒有造神,歷史的回到歷史,政治回到政治。外面的政治勢力,最好也別趁此介入學校事務太多,學生也千萬不要成為政治人物的工具,在這選舉將即的敏感時刻,小心政治人物的企圖。
我試著從空間設計的面向來思考這件事。南榕也不是不能解啊!就多種幾棵榕樹,也是"南"方的"榕"樹廣場啊!說白了,空間命名為什麼是"先有空間再想名字"呢?如果當初在設計過程,就把南榕的典故融入設計,增加這方面的意象元素,如鄭先生的生平簡介,或是用照明、植栽等元素,隱喻鄭先生的理念。以一個廣場,紀念一個曾在成大就讀一段時間的校友,似乎也不為過。可惜校方最後乾脆不命名了,大家愛叫啥就叫啥,這種有點耍賴式的處理,真是非常不好的示範。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空間命名,更是設計的惡習。
廣場一定要有名字嗎?不一定。重要的是,這個空間的故事,和容得下這個故事的空間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