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南榕,難容

其實,命名這種事,真的是小事。但是這次在成大的廣場命名事件,真的搞太大,太複雜了。

空間的命名,就很中性,中肯,好叫好聽好記就好了。充其量只是方便大家,快速的描述一個地點,當做是大家共通的語言。不然"這個建築"、"那個廣場"的叫,實在是沒有效率。

大學校園裡面建築很多,什麼單位用,就叫什麼名字,就好了。通常建築師都不留名的啦,榮耀歸於業主嘛!也就有很多學校建築,是以捐贈/援建者命名。這個例子在台大很多,不過像亞洲大學的藝術館,因為是安藤桑的在台灣第一幢建築,儘管過程中履有更迭,最後正式的名稱是"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",俗稱"安藤館"那也都OK啊!都知道指的是哪裡。所以,名字有沒有,我想,大家高興就好。

回到成大。把空間命名,增加空間的故事性,感覺上是不錯。但是問題就出在命名這整個過程。成大有個"校園空間命名作業要點",第三點規定命名的程序:


屬全校性公用共同空間、設施,或具有重要、紀念性建築物者,由總務處闡明命名理念,並提出建議名稱,提交主管會報,經校務會議通過後,公告周知。

注意最後幾句,整個命名過程,不管你名字哪來的,都要提交主管機關,經校務會議"通過"。通過,表示會有討論及提請表決的程序,不是"確認"、"備查"等等,不一定會照單全收。意思是說,對命名同意與否,我校務會議是有權力說好不好的。啊這點學校和學生間沒有搞清楚,學校方面當然有可以利用校務會議,對於命名這件事拍板。沒錯,看似校園自主,但最後還是有個最高權力的執掌者,以君父之姿表態。整個校方的角色,或許可以簡單解釋成,命名本是總務處的職責,總務處想廣納意見後呈請核可,結果出來了個學校方面,覺得有點爭議的結果,最後就把這件事"處理"掉了。

按照程序,如果校方退回命名,總務處大可再想辦法辦命名就好了嘛!如果學校否決所提命名,就該有個正大光明的理由,而不是講得不清不楚,甚至還有歷史教授把生命權和堅持理想畫上等號。鄭南榕先生對台灣民主化有其貢獻,對於理念的一貫堅持,是現代社會所少見。或許站上珍惜生命的立場,鄭先生的行為不能要求學生效法,但只要能堅持自己的信念,這樣的人就值得尊敬,被形容成恐怖分子,實在是有點超過,有失學者中立治學的本分。死有重如泰山,也有輕如鴻毛,遠有國民革命先賢,近有台鐵機車長冒險犯難,這樣難得的生命及民主觀念基本教育,就在政治化/去政治化的討論中流失,真是替學生們感到可惜。

政治不能進入校園,但是可以討論。總有學生是對政治較為狂熱,總會出奇不意的挑戰學校的自由和包容度。大學不該是君父至上一元化的管理,而是要在百花齊放中找到學校的特色和動力。啟發校園間的討論風氣,自然就形成一股力量。不是要消滅高度爭議及政治化的議題,更不是要裝和諧一片,而是如何利用每次的衝撞轉化為前進,讓學術更為自由透明,沒有打壓,更沒有造神,歷史的回到歷史,政治回到政治。外面的政治勢力,最好也別趁此介入學校事務太多,學生也千萬不要成為政治人物的工具,在這選舉將即的敏感時刻,小心政治人物的企圖。

我試著從空間設計的面向來思考這件事。南榕也不是不能解啊!就多種幾棵榕樹,也是"南"方的"榕"樹廣場啊!說白了,空間命名為什麼是"先有空間再想名字"呢?如果當初在設計過程,就把南榕的典故融入設計,增加這方面的意象元素,如鄭先生的生平簡介,或是用照明、植栽等元素,隱喻鄭先生的理念。以一個廣場,紀念一個曾在成大就讀一段時間的校友,似乎也不為過。可惜校方最後乾脆不命名了,大家愛叫啥就叫啥,這種有點耍賴式的處理,真是非常不好的示範。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空間命名,更是設計的惡習。

廣場一定要有名字嗎?不一定。重要的是,這個空間的故事,和容得下這個故事的空間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我不吃香菇

別阻止我,這次我一定要說。大聲說。我不吃香菇。 有東西不吃,不外乎三不 -- 「不能吃」、「不敢吃」和「不喜歡吃」。我對香菇,還有一種莫名的,長久以來累積的負面印象。菇類的產品很多,什麼鮑魚菇,杏鮑菇,金針菇,草姑 …… 等等。我宣示一下,除了「香菇」,不管是台式的,日式的,有花沒花,叫香菇的,最好離我遠一點。 我從小就不吃香菇。原因很簡單,我不喜歡那個味道。曾經問過許多愛吃香菇的人,香菇到底有什麼好吃的?得到的答案,竟然也是因為「味道」。也有人說,香菇吃起來很像肉,那 …… 為什麼不直接吃肉呢?修道吃素,不能吃葷,所以就吃香菇。啊?修行發願吃素,想吃肉就拿香菇來模擬肉哦!這我就很難理解了,也讓我對香菇更加的討厭。後來才知道,素食料理有很大一部份都有放香菇。素食宴我會去啦!只是我都吃白飯。叫我夾素菜,我會結屎面,然後翻桌。 家裡對吃還滿講究的,號稱天下極品美味的香菇,當然是少不了的。我們家人都超愛吃香菇的。從小我就被教育,一定要吃香菇。大家小時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,爸媽為了不讓小孩子偏食,規定所有的菜都要吃,不能有某幾樣不吃。可是就是會有幾樣,是小孩子怕的,此時就可以看到爸媽連哄帶騙的,要小孩子聽話,把東西吃下去。小孩子不聽,就開始大哭大叫。爸媽也耐不住性子了,用打的用罵的,就是要小孩子把東西吃下肚。為了不偏食,每每在用餐時刻,上演同樣的戲碼。不然就是看硬的不行,就用軟的,把東西混合在其它的菜色中,看看能不能矇混過關。其它的東西或許有用,可香菇就沒用。切丁切絲,和菜和湯,都逃不出我的法「鼻」。香菇這玩意兒有個特性,就是切越細,味道越有。後來我已經可以用看的就看出來,這碗菜裡有沒有香菇。木耳和香菇也不會搞混。就算我已經有這種「修為」了,爸媽還是不放棄,繼續努力,就是要讓我「品嘗」一下香菇的美味。 記得是國小三、四年級,有一天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家作客,並接受午宴。桌上有一鍋大湯,我用聞的就知道,此乃赫赫有名,香菇界的名菜-香菇人蔘雞湯是也。不例外,一樣好說歹說,就是要把香菇吃下肚。我緊閉嘴巴,拚命抗拒,任憑威脅利誘,絲毫不為所動,男子漢大丈夫,不吃就是不吃,連父親朋友的家人也來勸說,香菇都嘟到嘴巴邊上了,我還是不吃。後來實在是沒辦法,小時候性子烈脾氣壞,就自己到那鍋湯裡,夾了一朵香菇,咬都沒咬,整朵好好的給它吞下去。這下我吃了吧?可大...

正確的態度,深廣的遠見

人之所以有見識,受尊敬,在於看事情的態度,景仰一個人,也是景仰他的態度。沒錯,態度真的很重要,有正確的態度,才有深廣的遠見。聽到廣播節目中,北京大學 潘文石 教授的電話專訪。好感動。 潘 教授何許人也?他出了一本書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,嗯,夠有名了吧!咱阿扁才在自己的電子報,大大的捧了這本書,還以此為本,推演出一套「動物自然放養」論,講了半天,反正就是不要代表「大中國」思想的貓熊來台灣,而且是在農委會即將召開審議委員會,決定是否要許可熊貓來台的前夕。 如果我是貓熊,我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人類的世界,總是這麼的複雜。貓熊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,卻也成為官方為了防止中國意識,而利用的理由和宣傳手段。在 潘 教授的專訪中,身為一個研究貓熊的國際知名專家,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的作者,和阿扁的看法卻極端的不同。以貓熊保護的立場, 潘 教授是不贊成將目前已圈養的貓熊,野放回棲地。在完全解除人類對野生物種的威脅前,野放反而是一種謀殺,對保育有害無益。 潘 教授進一步說明。經過人類圈養的物種,對人類都已有依賴性。如果野外生活都還得靠人類,對人類沒有戒心,甚至是沒有野性,該物種就無法完全回到自然環境。而且,人類圈養的環境,可能會有潛在的病毒或帶原體等,會經由野放而帶回原有的棲地。對於在棲地未經圈養的野生種,因為沒有病毒的抗體,容易引發傳染病,反而加速物種的滅絕。自上個世紀未,國際普遍認為,物種野放的政策需要檢討,也停止了相關的措施。物種的環境適應性倒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人類直接或間接的有無作為,才是對物種生存的決定性因素。 對於動物園的功能, 潘 教授也提出了看法。他認為,在 21 世紀,動物園早已不是「展示動物」的娛樂場所,而是生態保育的教育中心。以先進的科技,針對瀕危且需人工復育的物種,營造近似原有棲地的環境,並進行學術研究。人們可以在動物園,透過對動物近距離的接觸,培養人們愛動物的心理,進而關心動物,關心自然環境。 潘 教授不諱言,越可愛的動物,越有效果,貓熊就是可愛到掉渣的啦!還有,重要的是,透過動物園的門票收入,除了用以維持動物園的管銷外,還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經費來源。學術、教育、資金來源,是本世紀動物園的主要工作。既然大陸要送的貓熊,已經是人類圈養的第二代,只要台北木柵動物園能夠提供合適的環境,貓熊是可以來台灣的,沒有保...

聖誕快樂!!!

感謝大家這一年的支持和陪伴,在此衷心的祝福大家。謝謝!!!! 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