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上了完王志鈞先生主講的《孫子兵法》課程,獲益良多。孫子兵法的書,自己看過幾回了,雖然還不算不好懂,但總覺得自己只是讀書,但有些觀念,尚未能完全意會(可能是年紀尚輕的關係嘛XD)。
在課程裡面,王先生提到,中國的兵書有所謂的《武經七書》,是自宋朝後武舉考試的重要典籍。其中的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的內容,可以用來補充及佐證,許多孫子兵法的概念,頗有參考價值。於是自己就找了本來看,果然深有所獲。
先說說書本身。這書有幾個別名,《李衛公問對》、《唐李問對》都是指這本書,簡單講就是唐太宗和李靖的對話錄。君臣對話會被刻意寫下來的不多,以體例來講,的確有許多,可令人懷疑它是後人偽託之作的空間。但這是考證學的空間,太專業了,留給專家去傷腦筋,或許當時真的是君臣有對話錄,可能在幾年後被整理出來,變成探討兵學的專書,都有可能。
整本書就由兩人對話構成,挺有畫面的,除了兩人講話的語氣,傳神的記錄下來,還有李靖身為臣子,要起身向皇帝行禮的動作,也真實的呈現。由兩人生動的對話,探討各動兵學,看這本書,會有身歷其境,彷彿就置身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宮廷,參與一場精彩深入的君臣對話。如果我是當時也坐在會場與會的人,我想我也會有興趣記錄下來吧!
因為唐太宗和李靖這兩咖,都己久經沙場,談論起兵學,完全是理論和實務的結合,也就讓這本書可看性及價值性大增。感覺得出來,唐太宗觀察敏銳,且記憶力過人,能夠記住許多在戰場上的細節,並能舉一反三;而李靖自小飽讀兵書,雖胸中帶甲千萬,但完全沒有讀書人的驕氣,《舊唐書・李靖本傳》中,李靖是個百戰百勝的狠角色,總能知己知彼,抓住戰爭的要點,取得勝利,恰遇明主,為自己加官進祿,其應來自於對兵學的研究,及追求實務的精神。
唐太宗多次以兵書上的文句,及以往作戰的實例,甚至是眼下邊境的最新情況,拿出來與李靖討論(這個做臣子的心臟真的要很強)。在"正奇"這個角度,在《孫子兵法》中,正奇是"以正合,以奇勝"的內容,但正奇之法,相信唐太宗是非常好奇的。本書一開始,唐太宗就拿他想打一打不聽話的高麗,就教李靖要怎麼辦?李靖就說用正兵(加上派我去)太宗聽了就抓頭了,啊你李靖之前打突厥用奇兵,這次用正兵,啊這是怎樣?李靖也答得很乾脆,就說其實都是正兵啦!(反正都打勝了)接下來太宗又拿了之前自己作戰的例子,和曹操對《孫子兵法》的註,和李靖討論正奇的奧妙。李靖左思右想,引經據典,也分別從《孫子兵法》及古今各次戰役的經驗,提供給太宗參考。對於正奇這件事,李靖有個滿中肯的看法:
“善用兵者,無不正,無不奇,使敵莫測。故正亦勝,奇亦勝。三軍之士,止知其勝,莫知其所以勝,非變而能通,安能至是哉?分合所出,惟孫武能之,吳起而下,莫可及焉。”
李靖更將正奇和虛實兩者合一,歸納出"致人而不致於人"的結論,將戰場主導權操之在我,我要正就正,要奇就奇,有正就有奇,有奇就有正,讓敵人摸不清我在幹嘛就對啦!而且這種想法,只有主帥知道哦!自己人搞不好都不知道呢!
對於攻守的討論,太宗的觀點很妙。他大皇帝覺得人家孫子講到攻守是分開講的,彷彿戰爭時就是敵攻我守,不然就敵守我攻。有沒有敵攻我也攻,敵守我也守啊?也對哦!敵守我也守就是大家兩邊還不想打的時候,敵攻我也攻,這麼刺激的場景應該也會有吧?現代戰爭裡的遭遇戰,會不會比較像這樣?
李靖馬上就破梗了。他說啊這個"前代似此相攻相守者多矣!"下面這句引自《孫子兵法》的句子"守則不足,攻則有餘",按照近年出土的漢簡文字,其實應該是"守則有餘,攻則不足",但看到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裡的這一章,太宗和李靖在攻守雙方的討論,加入了敵我的角度,讓攻守敵我成4個情境的排列組合(我攻-敵守、我攻-敵攻、我守-敵攻、我守-敵守)李靖在這裡指出,不足和有餘並非強弱的相等概念,不足可不等於弱,有餘也不代表強。按照《孫子兵法》書中對攻守之勢的詮釋,個人也比較傾向"守則有餘,攻則不足"的內涵,這個待我整理好上課心得再來談好了。
對於攻守,太宗的解釋,對照李靖的模糊(搞不好李靖也覺得有什麼點怪怪的),就顯得有點奇怪。說是有餘和不足,是要來迷惑敵人,我示弱敵就來攻,我很強敵就防守,但是啟奏聖上啊,孫子早就說過,先為不可勝,乃至敵之可勝,所以敵人攻我攻不下來,敵人想守也守不住,幹嘛還搞示強示弱這套?而且李靖自己也說了,攻守是一體兩面,都是為了取勝的手段罷了,攻守,虛實,陰陽,唉,兵者,真的是"詭道"也!
在陣法上,這本書非常珍貴的引用了,現存或己不存的古代軍事典藉,如《司馬法》、《握奇文》、《尉繚子》、《太公六轁》、《太公三略》,還有曹操、諸葛亮等等兵家學說,甚至左傳裡的戰史,和自己的用兵經驗相互對照討論。觀書中所論陣法,包含了數學,陰陽,地形地勢,還有各種兵種(兵、騎、車)的混合運用,對於研究古代兵法兵形,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。山人我數學不太好,陣法的奧妙,就請容我日後再補上心得吧!
有人或許會問我,啊年輕人,這本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寫得再好,也只是一本兵書吧!嘿嘿,這本書可有著不少,現代人可以學習運用的所在呢!試舉二事。
職場中,下對上的應對,看看人家李靖哥哥怎麼做,就對了。君臣問對中,講到太宗對的,李靖一定有所表示:
"靖曰:陛下天縱聖武,非學而能⋯⋯"(上卷二)
"靖再拜曰:陛下神聖,迵出古人,非臣所及。"(上卷五)
"靖再拜曰:“陛下神聖,知人如此,老臣雖死,無媿昔賢也。"(上卷十)
有人或許會問我,啊年輕人,這本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寫得再好,也只是一本兵書吧!嘿嘿,這本書可有著不少,現代人可以學習運用的所在呢!試舉二事。
職場中,下對上的應對,看看人家李靖哥哥怎麼做,就對了。君臣問對中,講到太宗對的,李靖一定有所表示:
"靖曰:陛下天縱聖武,非學而能⋯⋯"(上卷二)
"靖再拜曰:陛下神聖,迵出古人,非臣所及。"(上卷五)
"靖再拜曰:“陛下神聖,知人如此,老臣雖死,無媿昔賢也。"(上卷十)
"靖再拜曰:“聖慮天縱,聞一知十,臣安能極其說哉?"(上卷十六)
以上只是舉例,就知道以後遇到主管講話,要怎麼接了吧XDDD是不需要講到什麼天縱英明之類的,但是嘴上講講好話,誇誇主管,總是不會錯的。
另外在上卷二中,太宗提到件往事。在當年和隋將宋老生之一戰中,剛開始交鋒,右軍就有點退卻,呈現敗象,要不是世民我快速抄截敵軍,斷其後路,才獲全勝,那我的部隊,和右軍,哪個是正,那個是奇?
注意,這裡的右軍,是自己人,而且當年乃是建成太子麾下的部隊。嘿嘿,要不是玄武門之變,此時坐在龍椅,後面還有兩個妹仔扇涼,和李靖論兵的人,就不是李世民了。如果拿這次戰役來說,表面上是建成太子統軍不力,一開始打就不行,建成自己還跌下馬來,難怪太宗會說連爹李淵都變臉了。這場因為自己人出包差點輸掉的戰役,李靖會怎麼來分析呢?
李靖不虧是沙場老將,他把右軍退卻這件事,轉換成這是奇兵的一種運用,皇上當年您往前突進,是正兵,右軍退卻以誘敵深入後敗之,是奇兵啊!所以這是兵學運用,最後宋老生恃勇而進,敗於皇上之下,也是理所當然的啊!
此時太宗又不死心,接著問,啊難道進就是正兵,退就是奇兵嗎(是怎樣,就是要說建成太子很遜就對了?)
李靖還是採取擦邊球策略,回答說,如果退卻了,但軍伍不齊,就是敗軍之象,但當年右軍雖然退卻,但"旗鼔相應,號令如一"這個是退而非敗。最後李靖以"正兵變奇"(指右軍建成太子部)及"奇兵變正"(指李世民部)的正奇變化,來解釋說,唉呀!當年都是兵法運用啦!右軍退卻但不算敗啊,是靠皇上您的奮力一擊才取勝的,太宗此時才低頭表示OK(太宗俛首)。
面對很難說孰是孰非,主管又要求表態的問題,真的很難回答,但我想以李靖的例子,只要用適當且可受公評的角度說明,記得加上要把功勞回歸給主管,說這一切如果沒有主管,就不會有這樣的成就⋯⋯等等,切忌真的就事情的對錯去討論,最起碼,也不要去評論誰錯,皆大歡喜,主管因為有先聽到適當且可受公評的論點,還是覺得這個部屬有評論事情的能力,就可以安全下莊了。
不只在職場,在生活中,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也提供了不少論點,可供後輩學習和參考。很有意思的書,說是《孫子兵法》的補充篇並不為過。整本書的文字平實,不舞文弄墨,真的很像一般的對話。對於忙碌的現代人(我),抽個時間,讀個一章,也能有所心得了。
"蓋兵法可以意授,不可以語傳",這就是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。今天聊到這裡。
參考資料:
1.唐太宗李衛公問對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94%90%E5%A4%AA%E5%AE%97%E6%9D%8E%E5%8D%AB%E5%85%AC%E9%97%AE%E5%AF%B9
2.唐太宗李衛公問對,http://web4.fssh.khc.edu.tw/department/mil/class/strategy/lee.htm
3.新譯李衛公問對,鄔鍚非注譯,三民書局,台北,2008,03
另外在上卷二中,太宗提到件往事。在當年和隋將宋老生之一戰中,剛開始交鋒,右軍就有點退卻,呈現敗象,要不是世民我快速抄截敵軍,斷其後路,才獲全勝,那我的部隊,和右軍,哪個是正,那個是奇?
注意,這裡的右軍,是自己人,而且當年乃是建成太子麾下的部隊。嘿嘿,要不是玄武門之變,此時坐在龍椅,後面還有兩個妹仔扇涼,和李靖論兵的人,就不是李世民了。如果拿這次戰役來說,表面上是建成太子統軍不力,一開始打就不行,建成自己還跌下馬來,難怪太宗會說連爹李淵都變臉了。這場因為自己人出包差點輸掉的戰役,李靖會怎麼來分析呢?
李靖不虧是沙場老將,他把右軍退卻這件事,轉換成這是奇兵的一種運用,皇上當年您往前突進,是正兵,右軍退卻以誘敵深入後敗之,是奇兵啊!所以這是兵學運用,最後宋老生恃勇而進,敗於皇上之下,也是理所當然的啊!
此時太宗又不死心,接著問,啊難道進就是正兵,退就是奇兵嗎(是怎樣,就是要說建成太子很遜就對了?)
李靖還是採取擦邊球策略,回答說,如果退卻了,但軍伍不齊,就是敗軍之象,但當年右軍雖然退卻,但"旗鼔相應,號令如一"這個是退而非敗。最後李靖以"正兵變奇"(指右軍建成太子部)及"奇兵變正"(指李世民部)的正奇變化,來解釋說,唉呀!當年都是兵法運用啦!右軍退卻但不算敗啊,是靠皇上您的奮力一擊才取勝的,太宗此時才低頭表示OK(太宗俛首)。
面對很難說孰是孰非,主管又要求表態的問題,真的很難回答,但我想以李靖的例子,只要用適當且可受公評的角度說明,記得加上要把功勞回歸給主管,說這一切如果沒有主管,就不會有這樣的成就⋯⋯等等,切忌真的就事情的對錯去討論,最起碼,也不要去評論誰錯,皆大歡喜,主管因為有先聽到適當且可受公評的論點,還是覺得這個部屬有評論事情的能力,就可以安全下莊了。
不只在職場,在生活中,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也提供了不少論點,可供後輩學習和參考。很有意思的書,說是《孫子兵法》的補充篇並不為過。整本書的文字平實,不舞文弄墨,真的很像一般的對話。對於忙碌的現代人(我),抽個時間,讀個一章,也能有所心得了。
"蓋兵法可以意授,不可以語傳",這就是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。今天聊到這裡。
參考資料:
1.唐太宗李衛公問對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94%90%E5%A4%AA%E5%AE%97%E6%9D%8E%E5%8D%AB%E5%85%AC%E9%97%AE%E5%AF%B9
2.唐太宗李衛公問對,http://web4.fssh.khc.edu.tw/department/mil/class/strategy/lee.htm
3.新譯李衛公問對,鄔鍚非注譯,三民書局,台北,2008,03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