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救急不救窮


自從山人我開始在社會走跳,一路以來,自覺深受國家社會栽培,便時時提醒自己,要施仁義於天下,並以身宣揚愛與和平的信念(大家幹嘛都吐了)。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很多,要發揮互助精神,把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找回來(按:本文在草稿階段時,發生了兩件無差別殺人的社會案件,令人遺撼)山人我一直秉持一個前提,就是「救急不救窮」。

很簡單。每個人都會急,但不見得窮。急是一種狀態,窮就不見得了。吉凶悔吝,風水輪流,每個人不可能每天過年,總會有一時間不方便的時候。拉一把,狀況很快就過去了,所以急的狀況容易解。窮就不一定了,成因很多,當然,得看窮的定義是什麼。但比起救急,救窮要複雜得多,不是一天兩天的資助,就可以好轉,多半要靠自己,找到脫貧的方法,旁人再適時的拉一把,一定可以回到自給自足的狀態。

在職場上也一樣,救急不救窮的原則同樣適用。現代社會,分工越細,統整合作的需求越高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,也代表協同作業的能力非常重要。但在各個專業領域,除了自己的專長,還是有一些,屬於一般性質的技能,是需要磨練的。不是只專注於某個部份,就不需要和別人溝通合作,或只做自己會做的,想做的,其它不好做,不會的,都不做,想說有別人收拾就好。

先來定義所謂在職場環境的「急」和「窮」的狀況。「急」和「窮」都不是代表負面的意思,只是描述一種專業職能的豐富度和經驗,而且這是相對的,沒有絕對的好壞。如山人我一直以來的理念,好壞不是絕對值,好壞是比較出來的。

最近朋友正好聊到一件事,正好拿來當例子。

朋友的公司,最近正在準備一個競圖案,朋友任職的單位也參與了競圖,不過是另一個同事。朋友說前幾天專案主管找上他們單位的主管(以下簡稱F),說有個關於日照分析的議題,希望在這個競圖案上補充,雖然原本專案會議時,原本大頭們都覺得,在這個方案中,日照角度其實和這個案子的關連性不大,專業分析也支持這點,但因為考量對手團隊有可能會丟這個議題,到時人家有我們沒有就糗了,所以怎樣也要生一個出來,表示我們有考慮到。

光聽到這裡,就覺得瞎爆了。就因為對手有可能提,自家也要來一下。對方提了是有所本,我方是為提了提,為賦新詞強說愁,高下立判了不是?容易被對手比下去。如果經專業判斷不需要,應該要想辦法拿別的賣點,不然就好好的酸對方一下,表示對方有可能over design,走錯路了,反觀自己立論正確無誤,自己才會得分啊!哪有自己畫靶給人射的?

接著,我朋友說了,單位上負責的同事,正巧請假,所以當天找不到他人。專案主管來找F時,正好是下班時間,我朋友因為要等公車,還沒走,其它同事都走了,換句話說,辦公室裡,只剩F和我朋友。朋友先前己心知不妙,先到辦公室其它角落轉悠,但回到座位上,準備收拾書包,就是這個moment,朋友說,F看了她一眼,飄了過來,心想大事不妙,但是,幹,來不及了。

F開口就向朋友說了剛剛的狀況,不出朋友所料,F希望她能協助那位原先負責的同事,補強有關日照角度的部份。朋友強為鎮定,以下屬的身份,向F表示,這個案子自己從未接觸,日照條件等需要經過基地分析,原先負責的同事一定有較詳細的資料,不需要再找一個人重頭摸起。

這時從F的口中,飄出了一句關鍵:

這本來就是為了做而做的啊!就別管基地條件了!
這本來就是為了做而做的啊!就別管基地條件了!
這本來就是為了做而做的啊!就別管基地條件了!

很機巴所以要說三次。對!朋友當下的想法是,尼瑪的,既然不需要管基地條件,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東西,那⋯⋯原本的同事做就好啦!表示這個東西很簡單呀!朋友靈光一閃,想到之前單位內有另外的同事,有針對日照角度和建築量體,進行過study,光是模型就畫了近百個。單位內也有其它同事,對日照角度有很深的研究,不但曾站上全公司的學習講座簡報,最近也正好負責相關的設計案,堪稱日照角度與建築量體知識的第一把交椅。競標案這麼指標性,要找也要第一名啊!

其實,我那朋友是想說,日照相關技術,在他們單位,根本算是必修課,每個人都該會的。朋友以比較隱晦的話語,向F表達以上的想法。

不過,當聽到朋友轉述主管的意見時,山人我噴⋯⋯噴飯了。F說,因為那個同事,負責這個競圖的同事,他"比較不會"這方面的技術,所以日照這部份,就直接要我朋友做完它。

還不等朋友嘆氣,三字經己經立馬從口飈出。什麼和什麼嘛!基本功不蹲好,還要找別人捉刀,到時候這部份是雞肋,有功沒賞,錯了還要扛,不會的還是不會,會的就叫你去撿肥皂臨時被插X眼。後來朋友說,公車快到了,她沒辦法再看著F的大便臉錯過公車,就向F說,我會告訴那個同事大概怎麼操作和抓重點,至於怎麼做,等那個同事銷假上班再說吧(朋友心中的OS是,奇怪,主管你是捨不得打電話挖人來哦?)

這個例子,就是職場「救急不救窮」的好例子。如果那個支援競圖專案的同事,只是因為案子太多,一時忙不過來,或是自己有狀況,不勝負荷了,基於江湖道義,救急一下是OK的。一個合格的請託,也不是全部都丟給來救的人,應該要盡己所能的,提供資料和自己的想法,讓支援的人快速上手,完全救援任務。反之平時不燒香,基本的東西不會,只會左閃右躲,想說一皮天下無難事,我不會反正有人會,所以不一定要會,也不想學。加上一個消極的主管,反正有人會就好,遇到事情,丟個肥皂就開始找苦主撿,誰上勾誰就被OOXX,沒有三兩三,隨便去救援這種缺乏本事的"窮",只會讓自己䧟入泥淖,最後容易落得為人作嫁,還賠上自己的青春,專業能力也被輕賤,搞不好變成事後究責的對象,很划不來。為什麼相對努力的人,反而要被處罰?

正所謂給人魚吃,不如給根釣桿,再教怎麼釣魚。讓單位內的同事一起成長,一起分享各自的專業和經驗,把基本功打好,再來談術業有專攻,互相支援,互相成長,守住專業的尊嚴和品質,才是單位成長基本之道。尊嚴和品質守之不易,如果既救急又救窮,只會大家一起窮了。

救急不救窮,保本又助人。今天聊到這裡。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我不吃香菇

別阻止我,這次我一定要說。大聲說。我不吃香菇。 有東西不吃,不外乎三不 -- 「不能吃」、「不敢吃」和「不喜歡吃」。我對香菇,還有一種莫名的,長久以來累積的負面印象。菇類的產品很多,什麼鮑魚菇,杏鮑菇,金針菇,草姑 …… 等等。我宣示一下,除了「香菇」,不管是台式的,日式的,有花沒花,叫香菇的,最好離我遠一點。 我從小就不吃香菇。原因很簡單,我不喜歡那個味道。曾經問過許多愛吃香菇的人,香菇到底有什麼好吃的?得到的答案,竟然也是因為「味道」。也有人說,香菇吃起來很像肉,那 …… 為什麼不直接吃肉呢?修道吃素,不能吃葷,所以就吃香菇。啊?修行發願吃素,想吃肉就拿香菇來模擬肉哦!這我就很難理解了,也讓我對香菇更加的討厭。後來才知道,素食料理有很大一部份都有放香菇。素食宴我會去啦!只是我都吃白飯。叫我夾素菜,我會結屎面,然後翻桌。 家裡對吃還滿講究的,號稱天下極品美味的香菇,當然是少不了的。我們家人都超愛吃香菇的。從小我就被教育,一定要吃香菇。大家小時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,爸媽為了不讓小孩子偏食,規定所有的菜都要吃,不能有某幾樣不吃。可是就是會有幾樣,是小孩子怕的,此時就可以看到爸媽連哄帶騙的,要小孩子聽話,把東西吃下去。小孩子不聽,就開始大哭大叫。爸媽也耐不住性子了,用打的用罵的,就是要小孩子把東西吃下肚。為了不偏食,每每在用餐時刻,上演同樣的戲碼。不然就是看硬的不行,就用軟的,把東西混合在其它的菜色中,看看能不能矇混過關。其它的東西或許有用,可香菇就沒用。切丁切絲,和菜和湯,都逃不出我的法「鼻」。香菇這玩意兒有個特性,就是切越細,味道越有。後來我已經可以用看的就看出來,這碗菜裡有沒有香菇。木耳和香菇也不會搞混。就算我已經有這種「修為」了,爸媽還是不放棄,繼續努力,就是要讓我「品嘗」一下香菇的美味。 記得是國小三、四年級,有一天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家作客,並接受午宴。桌上有一鍋大湯,我用聞的就知道,此乃赫赫有名,香菇界的名菜-香菇人蔘雞湯是也。不例外,一樣好說歹說,就是要把香菇吃下肚。我緊閉嘴巴,拚命抗拒,任憑威脅利誘,絲毫不為所動,男子漢大丈夫,不吃就是不吃,連父親朋友的家人也來勸說,香菇都嘟到嘴巴邊上了,我還是不吃。後來實在是沒辦法,小時候性子烈脾氣壞,就自己到那鍋湯裡,夾了一朵香菇,咬都沒咬,整朵好好的給它吞下去。這下我吃了吧?可大...

正確的態度,深廣的遠見

人之所以有見識,受尊敬,在於看事情的態度,景仰一個人,也是景仰他的態度。沒錯,態度真的很重要,有正確的態度,才有深廣的遠見。聽到廣播節目中,北京大學 潘文石 教授的電話專訪。好感動。 潘 教授何許人也?他出了一本書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,嗯,夠有名了吧!咱阿扁才在自己的電子報,大大的捧了這本書,還以此為本,推演出一套「動物自然放養」論,講了半天,反正就是不要代表「大中國」思想的貓熊來台灣,而且是在農委會即將召開審議委員會,決定是否要許可熊貓來台的前夕。 如果我是貓熊,我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人類的世界,總是這麼的複雜。貓熊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,卻也成為官方為了防止中國意識,而利用的理由和宣傳手段。在 潘 教授的專訪中,身為一個研究貓熊的國際知名專家,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的作者,和阿扁的看法卻極端的不同。以貓熊保護的立場, 潘 教授是不贊成將目前已圈養的貓熊,野放回棲地。在完全解除人類對野生物種的威脅前,野放反而是一種謀殺,對保育有害無益。 潘 教授進一步說明。經過人類圈養的物種,對人類都已有依賴性。如果野外生活都還得靠人類,對人類沒有戒心,甚至是沒有野性,該物種就無法完全回到自然環境。而且,人類圈養的環境,可能會有潛在的病毒或帶原體等,會經由野放而帶回原有的棲地。對於在棲地未經圈養的野生種,因為沒有病毒的抗體,容易引發傳染病,反而加速物種的滅絕。自上個世紀未,國際普遍認為,物種野放的政策需要檢討,也停止了相關的措施。物種的環境適應性倒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人類直接或間接的有無作為,才是對物種生存的決定性因素。 對於動物園的功能, 潘 教授也提出了看法。他認為,在 21 世紀,動物園早已不是「展示動物」的娛樂場所,而是生態保育的教育中心。以先進的科技,針對瀕危且需人工復育的物種,營造近似原有棲地的環境,並進行學術研究。人們可以在動物園,透過對動物近距離的接觸,培養人們愛動物的心理,進而關心動物,關心自然環境。 潘 教授不諱言,越可愛的動物,越有效果,貓熊就是可愛到掉渣的啦!還有,重要的是,透過動物園的門票收入,除了用以維持動物園的管銷外,還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經費來源。學術、教育、資金來源,是本世紀動物園的主要工作。既然大陸要送的貓熊,已經是人類圈養的第二代,只要台北木柵動物園能夠提供合適的環境,貓熊是可以來台灣的,沒有保...

聖誕快樂!!!

感謝大家這一年的支持和陪伴,在此衷心的祝福大家。謝謝!!!! 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