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此緊扣我心,是因為明白,這首歌的意境,和這部記錄片,敍事的角度,完全的一樣。這裡,講的是,在那個大環境,大時代,為了保家衛國,不管是官還是兵,在前線奮勇殺敵,他們背後,那一群堅毅女性的故事。有心碎,有心痛。
坦白說,一直很好奇,當時的日本帝國,自負又強大,看著西邊,這個剛從帝國變成民國,但還是弱國的中國,時時夢想著三月亡華,進而創造大東亞共榮圈。當年國衰民敞,在列強的包圍下,還能看到一個形式上的中國,已經很偷笑了。不要說空軍,就像陸軍裝備都很爛,拿什麼和日本打?或是說,為什麼就是有一股,巨大無比的勇氣,敢向日本帝國說不?當時的空軍,飛機性能差日本差一大截,好大一截,日本人根本看不起我們,為何先賢先烈們,還敢一飛沖天,勇敢的迎向強敵?
為國也好,為仇也好,那是一股什麼樣的勇氣,投入戰場,多數人一去不復返?
或許他們背後,那些堅毅的家人,親人,雖然心中掛念著,擔心著,但都很清楚,他們眼前的男人,身上所背負的使命,所可能帶來的結果。《沖天》紀錄片裡,述說著四位堅毅的女性,她們各自扮演不同的身份,是妻子,是姐姐,是妹妹,是好友。在戰前也都享受著溫馨的日子。無奈戰事爆發,這幾位勇敢的女性,承受了極大的壓力,看著自己掛念著的人,在天空中,勇敢的面對敵人。一方面,在動亂的年代裡,還要照顧好自己,打理好自己。現在的通訊發達,很難想像當時彼此之間,只能靠書信聯繫。當送信的送差,送來的不是千轉百轉的書信,而是遺物包的時候,每個人都崩潰了,當下都崩潰了。心情很複雜,是覺得為國捐軀,於有榮焉,還是會抱怨這場戰爭,這場無情,又累人的戰爭呢?
我相信傷心是有,痛苦是有。紀錄片裡,印象深刻的一幕,講到抗戰勝利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那個重慶的夜晚,許希麟女士走到戶外,看著外頭一大堆遊行慶祝的人群,卻突然覺得心裡空空的,好像少了什麼,於是就默默的走回家了。我想,是因為他的夫婿為國犧牲,不能和他共享勝利的喜悅了。這是用摯愛的生命,換來的勝利。大悲無言,無以名狀,深沉的哀痛,大概就是這樣的吧?
《沖天》所述說的四個主角,正好是抗戰的四個階段。各個階段的戰爭目的和情境,都有所不同,也有許多的背景歷史,可以加以參照,讓我們對抗戰的那個年代,更加有感觸。歷史是一脈相承的,是有脈絡可循的,不過歷史的論述權,往往都會落在當權者的嘴上,還只挑有利的講。
舉個例,幾十年來國民政府在台灣,為了對抗共產主義,都講美國的好話,而儘量醜化蘇聯。殊不知當年蘇聯共產黨,不但幫助孫中山推翻帝制的革命,協助蔣介石成立黃埔軍校,更在抗戰初期支援飛機和飛行員助戰。抗戰後期我方在美國的援助下,漸漸取得制空權,並且還能跨海,對台灣進行轟炸。光是這兩件史實,透過許多史學先進的努力,才真的真相大白,不然以前聽老一輩的說躲防空洞,還以為是日本人來炸台灣呢!當時的台灣,做為日本的殖民地,是日本前進中國及東南亞的重要基地,但有台灣人跨海加入國民政府軍,也有台灣人加入日本軍隊,在亞洲戰場互相嘶殺!這是歷史的吊詭,是一種時代的悲哀,在論述台灣這段時間的歷史時,應該客觀,忠於史實,並且從各自的立場相互的參照,而不是像某些無良政客,拿這段歷史當做取得政治權力的工具,為了一己之私,各自表述,曲解歷史,非常不應該,非常沒水準,不是文明人的做法。
看完《沖天》,我對在那個大時代的人們,只有敬佩,和感念。對參與戰爭,對抗強權的戰士們來說,或許保家衛國,是放在心上的目的,真正想的,只有盡責,盡自己的一份責任,是軍人,不管敵人多強,誓死扺抗,完成任務,就是基本的,盡責是基本的,所以才會抱著必死的決心,懷著扺抗到底的信念,為中國換來一份慘勝。或許就如同,林徽因女士給她的弟弟的文字般,或許有些無奈,但又將之歸於時代的心境:
弟弟,
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,
那是時代向你的要求,
簡單的,你給了,
這冷酷簡單的壯烈,
是時代的詩,
這沉默的光榮,是你。(節錄)
電影的結尾,放著"西子姑娘",在娓娓的曲調中,我走在21世紀的信義計畫區,低迴在20世紀初的那一場戰爭裡。歷史的細節,只會隨著時間的洪流,一點一滴的消逝,過了越久,丟掉的越多。當年的心境,過了70年,透過紀錄片,抓到了幾分之幾?再過了70年,剩下的,又有幾分之幾?留下的,是壯烈?是情緒?至少,現在還留下,可以低迴的往事。我是不均勻,今天聊到這裡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