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16的文章

止於至善

這幾天三姐弟布丁的新聞,又引發了社會對善心善款用途的疑慮。 善心真的很好用。就算近年世風日下,台灣社會還是充滿善心的。人飢己飢的同理心,真的很珍貴,但往往容易被有心人利用。販賣同情,情感勒索,真的是少數的少數,但足以將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感毀滅。 很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發生,但人在困境,眼看快走投無路時,突然來了一筆大錢,這真的是人性的試煉。怎麼花?怎麼用?有沒有人可以提供諮詢或建議? 金剛經裡說,布施最怕"住相布施"。錢既然捐了,有沒有好報都不重要了,一個心意就是了。如果還要知道對方怎麼用錢,是不是會覺得,我管太多?錢怎麼用受助者自有想法的,誰都不願意碰到急難,也不會有人笨到拿愛心來撈錢吧?可惜就是有少數人糟踏別人的愛心,揮霍善款和資源,錢花完了事情都沒解決的話,難道要再慕一次款? 有件事一直不太明白。有某報的慈善基金會,長期都在做慈善的工作,報紙上也會有急難救助案例的專欄。我發現,一樣是因病失去家庭經濟支柱,而需要協助的個案,有的善款上百萬,有的不到50萬。有時候就在想,能不能有一個捐助的"合理目標值",供大家參考。相信該基金會長年輔導很多案子,應該可以用資料探勘的方式,歸納出一個合理的時間/捐款使用比,再加上通貨膨脹率等指數,就可以得到一個普遍的期望值。 假設以上的統計合理性成立,不均勻就想提出個流程,供大家參考。首先受助者在提出受助需求時,可以在官方的社會局(或其它單位)或慈善團體的協助下,簡單的以基本生活需求(食衣住行等)分類,簡單的整理出一個受助者的"預算需求",了解受助者的資金缺口到底多大,再依相關的經驗值,訂出捐款目標。達標轉交受助者後,定期訪視查核受助者的實際使用,追蹤善款流向,再依個案使用狀況,對受助者進行其它形式的援助。 當然所謂的預算及查核、回報等,都是軟性的,並非要像預算審查般,逐項逐條的硬性檢視。這樣做只是為了幫助受助者有效運用善款,了解實際面的需求,而不是錢捐了,怎麼用的,夠不夠,都不知道。雖然不均勻我的數學超爛,但我明白善用數字就能發現問題。財務秩序的重建,或也是家庭財務重建的重要開始。站在信任資助的角度,我希望這些工作由公益團體,或捐助行動的管理單位來做,一方面我想捐助者只要心理踏實,覺得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,且信任慈善團體就好。另一方面,如果想要讓善事更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