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臺南孔廟御匾特展



臺南孔廟御匾特展

Imperial plaques of the Tainan Confucius temple


這大概是最近幾年來,看到最過癮,最有趣的展覽了。
難得,趁孔廟在整修,把8塊清朝皇帝御𧶽的匾額,拿下來,放在一處,讓民眾近距離參觀。
這很有意思耶。平常到廟裡,自己就是喜歡看看有意思的東西。建築雖然算是自己本科,但那些什麼瓜什麼斗的,大部份都還給老師啦!不敢說自己看得懂,空間佈局是可以看看的。此外就是神像、對聯、匾額,都是很有意思。


好吧,就說回展覽本身。

應該要換成「清代御匾展」。臺南孔廟始建於明鄭時期,在清朝打敗明鄭政權後,臺南孔廟成為清代台灣第一座官學。難得的是,臺南孔廟完整保留了自康熙皇帝開始,雍正、乾隆、嘉慶、咸豐、道光、同治、光緒等8位皇帝的匾額。乙未割臺(這邊要先請一些朋友諒解,因為目前臺灣的環境,對一些歷史觀點都極其敏感。我認為講歷史要有個客觀的座標,這個座標是方便找到位置用的,不否認意識形態的存在,但太濃重的意識形態,會連客觀的敍事座標都找不到。這個有機會再說)後,日本天皇好像沒這個習慣,倒是內戰敗逃到臺灣的國民政府,學起專制帝王搞起賜匾這一套了。這次的展出內容,不包括國民政府幾位總統的匾額。

雖然我有點在笑總統們學人家,但其實還是有點不同。總統頒發匾額是特給臺南孔廟,但清朝皇帝們不是。簡單講,這些匾額不是「專門」賜給臺南孔廟的。皇帝為了提倡讀書風氣,通常都會有些舉措,題字頒給國內的孔廟,應該也是其中一種。通常由皇帝題字(是不是親筆不得而知),再將手稿翻在木頭上,產生複製品,再頒給各省的孔廟。康熙皇帝的「萬世師表」匾額,其手寫的原件,目前就藏於台北故宮。手邊還沒有太多資料,可以說明是皇帝主動賜與,還是由臣下「請旨」後頒下的,但這些御匾,能歷經時空變化,政權轉移,能原汁原味的留下來,真的很厲害。


御匾的內容網路上查得到很多而且很詳細,就不再說明。就談談我自己的觀察。

以前要看它們,都得擡頭看(以後也是)現在看到這些古董,放在展示間排排站,加上朱紅色的展示間牆面顏色,的確能把這個展覽的視覺感提升。乍看真的很像在看木雕展,只是特別的是這些都是老古董,最新的也有百年以上。


果然是皇室規格,看得出雕工細緻,整塊匾額用料還算扎實,幾百年了都沒有明顯的破損或脫落,雖然近看蟲咬啦什麼的還是看得到。漆面也看得出來有一點斑駁,但這就是歲月的㾗跡啊!真想用手撫摸一下感受一下,不過因為是古物,除非是有專業的指導下,不然是不可以觸碰的哦!

這8面御匾的型式基本上大同小異,方匾,花紋飾邊,中間是御筆題字,有的有落款,有的就只有鈐印皇帝寶壐。比較特別的是咸豐皇帝的「德齊幬載」,不光是量體很大,而且在匾額的面上,華麗的以雲紋及龍形裝飾,很有氣勢,顯得和一般有些「素面」的御匾,實在是很突出。不過這拿下來近看,有點覺得線條太䌓複,有密集恐懼症要發作的可能。但這真的是精美的藝術佳作,這些不同時代的御匾,也代表了不同時代的工藝技術。


康熙和乾隆的御匾,除了有皇帝寶壐外,在左邊有年號的落款,是和其它6塊不一樣的地方。但我發現,鈐印壓字應該是原本書寫時的習慣,在製成御匾時,竟然精巧如實的複刻了上去。看過一些廟宇的對聯或匾額,落款時印並不會壓字。或許可以這麼推測,康熙和乾隆是「真的」皇帝自己寫的(康熙就是自己寫的)其它的就不一定啦!是說找代筆也是無可厚非,是不是親筆寫的,也無損於出自御匾在當時代表的崇隆,當做是個歷史的趣味話頭吧!


整個展場的佈局有些簡單,場地也不算大,擺放御匾的方式還算合宜,不會把人隔得過遠,也不容易就觸摸到。只是解說的內容,太著重在題字本身,對皇帝的生平解說,我覺得稍嫌簡略,在咸豐皇帝的內容上,甚至還暗示他不諳政事,喜歡詩詞美酒女人,一登基就辦選妃,最後胡搞瞎搞的讓清朝國勢走下坡,這樣加入太多主觀意識,沒有根據不知所云的內容,怎麼會出現在官方的展覽上,令人匪夷所思。如果在展覽的內容上,還能加入御匾的製作或頒行流程,現今台灣有表存御匾的統計等等,應該可以讓民眾對於御匾的來歷,有更完整的認識。

展期到今(108)年底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台南延平郡王祠參觀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我不吃香菇

別阻止我,這次我一定要說。大聲說。我不吃香菇。 有東西不吃,不外乎三不 -- 「不能吃」、「不敢吃」和「不喜歡吃」。我對香菇,還有一種莫名的,長久以來累積的負面印象。菇類的產品很多,什麼鮑魚菇,杏鮑菇,金針菇,草姑 …… 等等。我宣示一下,除了「香菇」,不管是台式的,日式的,有花沒花,叫香菇的,最好離我遠一點。 我從小就不吃香菇。原因很簡單,我不喜歡那個味道。曾經問過許多愛吃香菇的人,香菇到底有什麼好吃的?得到的答案,竟然也是因為「味道」。也有人說,香菇吃起來很像肉,那 …… 為什麼不直接吃肉呢?修道吃素,不能吃葷,所以就吃香菇。啊?修行發願吃素,想吃肉就拿香菇來模擬肉哦!這我就很難理解了,也讓我對香菇更加的討厭。後來才知道,素食料理有很大一部份都有放香菇。素食宴我會去啦!只是我都吃白飯。叫我夾素菜,我會結屎面,然後翻桌。 家裡對吃還滿講究的,號稱天下極品美味的香菇,當然是少不了的。我們家人都超愛吃香菇的。從小我就被教育,一定要吃香菇。大家小時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,爸媽為了不讓小孩子偏食,規定所有的菜都要吃,不能有某幾樣不吃。可是就是會有幾樣,是小孩子怕的,此時就可以看到爸媽連哄帶騙的,要小孩子聽話,把東西吃下去。小孩子不聽,就開始大哭大叫。爸媽也耐不住性子了,用打的用罵的,就是要小孩子把東西吃下肚。為了不偏食,每每在用餐時刻,上演同樣的戲碼。不然就是看硬的不行,就用軟的,把東西混合在其它的菜色中,看看能不能矇混過關。其它的東西或許有用,可香菇就沒用。切丁切絲,和菜和湯,都逃不出我的法「鼻」。香菇這玩意兒有個特性,就是切越細,味道越有。後來我已經可以用看的就看出來,這碗菜裡有沒有香菇。木耳和香菇也不會搞混。就算我已經有這種「修為」了,爸媽還是不放棄,繼續努力,就是要讓我「品嘗」一下香菇的美味。 記得是國小三、四年級,有一天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家作客,並接受午宴。桌上有一鍋大湯,我用聞的就知道,此乃赫赫有名,香菇界的名菜-香菇人蔘雞湯是也。不例外,一樣好說歹說,就是要把香菇吃下肚。我緊閉嘴巴,拚命抗拒,任憑威脅利誘,絲毫不為所動,男子漢大丈夫,不吃就是不吃,連父親朋友的家人也來勸說,香菇都嘟到嘴巴邊上了,我還是不吃。後來實在是沒辦法,小時候性子烈脾氣壞,就自己到那鍋湯裡,夾了一朵香菇,咬都沒咬,整朵好好的給它吞下去。這下我吃了吧?可大...

正確的態度,深廣的遠見

人之所以有見識,受尊敬,在於看事情的態度,景仰一個人,也是景仰他的態度。沒錯,態度真的很重要,有正確的態度,才有深廣的遠見。聽到廣播節目中,北京大學 潘文石 教授的電話專訪。好感動。 潘 教授何許人也?他出了一本書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,嗯,夠有名了吧!咱阿扁才在自己的電子報,大大的捧了這本書,還以此為本,推演出一套「動物自然放養」論,講了半天,反正就是不要代表「大中國」思想的貓熊來台灣,而且是在農委會即將召開審議委員會,決定是否要許可熊貓來台的前夕。 如果我是貓熊,我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人類的世界,總是這麼的複雜。貓熊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,卻也成為官方為了防止中國意識,而利用的理由和宣傳手段。在 潘 教授的專訪中,身為一個研究貓熊的國際知名專家,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的作者,和阿扁的看法卻極端的不同。以貓熊保護的立場, 潘 教授是不贊成將目前已圈養的貓熊,野放回棲地。在完全解除人類對野生物種的威脅前,野放反而是一種謀殺,對保育有害無益。 潘 教授進一步說明。經過人類圈養的物種,對人類都已有依賴性。如果野外生活都還得靠人類,對人類沒有戒心,甚至是沒有野性,該物種就無法完全回到自然環境。而且,人類圈養的環境,可能會有潛在的病毒或帶原體等,會經由野放而帶回原有的棲地。對於在棲地未經圈養的野生種,因為沒有病毒的抗體,容易引發傳染病,反而加速物種的滅絕。自上個世紀未,國際普遍認為,物種野放的政策需要檢討,也停止了相關的措施。物種的環境適應性倒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人類直接或間接的有無作為,才是對物種生存的決定性因素。 對於動物園的功能, 潘 教授也提出了看法。他認為,在 21 世紀,動物園早已不是「展示動物」的娛樂場所,而是生態保育的教育中心。以先進的科技,針對瀕危且需人工復育的物種,營造近似原有棲地的環境,並進行學術研究。人們可以在動物園,透過對動物近距離的接觸,培養人們愛動物的心理,進而關心動物,關心自然環境。 潘 教授不諱言,越可愛的動物,越有效果,貓熊就是可愛到掉渣的啦!還有,重要的是,透過動物園的門票收入,除了用以維持動物園的管銷外,還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經費來源。學術、教育、資金來源,是本世紀動物園的主要工作。既然大陸要送的貓熊,已經是人類圈養的第二代,只要台北木柵動物園能夠提供合適的環境,貓熊是可以來台灣的,沒有保...

聖誕快樂!!!

感謝大家這一年的支持和陪伴,在此衷心的祝福大家。謝謝!!!! 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