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江山風雨情----我讀《權與血, 明帝國官場政治》

最近的社會、政治,亂矣。尤其是近來的一些,被爆發出來的弊案,讓我忍不住,就把我手邊的這本《權與血,明帝國官場政治》,多翻了幾次。

《權 與血,明帝國官場政治》這本書講的,是明代的歷史。明代是中國歷史中,皇權最高張的時代。也是宦官、外戚、權臣交相鬥爭的時代。每個皇帝在位,都有在當朝 發生的,可以標誌 這個帝王特色的事件,或是人物。而把這些都串在一起,赫然發現,皇帝是血脈相承,所產生的事件,所件出的決策,竟然也是接續而來。這樣的歷史演進,歷史不 斷重演,整個時代的感覺,是灰暗的。

整 本書,16個章節,不知是否是作者的安排,恰好是明朝的皇帝總數。不過在這本書中,作者並非”人人有獎”,而是由開國至亡國,皇帝、權臣、外戚、宦官,宮 裡宮外,由事件的關鍵人物,推想到整個事件,還有事件和事件間的關係。每件事,都會有”人事時地物”這5個要素。但是歷史就是歷史,偏偏也有這5個要素湊 不齊的。就變成了歷史的懸案。當然,就在這個歷史上,少有的中央集權的政體下,許多的事,都會因為人的因素,被有意的抺去、掩飾。這些有意的,無意的,歷 史上的特徵,交織而成這本書的16個章節,以及所代表的一個朝代。

這 書名取得好。權、血,象徵了在人君時代,如何得到生存的條件—權,和所必需付出的代價—血。皇宮裡,朱元璋罷相擴權,造就了皇權的至高無上;大內中,國史 疑案--建元帝的下落,及明史三案--妖書、紅丸、移宮案,也像宮廷般的深不可測;朝堂上,是嚴嵩、高拱、張居正、溫體仁等權臣首輔的擅場,還有如魏忠賢 之流,以"九千九百歲"的稱號,濁亂朝綱,和權臣一起把明朝的政治,搞得烏烟瘴氣。還好,千百年的忠恕之道,造就了多少正人志士,有楊漣、左光斗等千千百 百的正臣,不畏名利,勇敢的以自己的官途,甚至是生命,來和當權的亂臣閹官鬥爭,儘管最後都不幸曝屍法場,身歿暗獄。書院,是當時正道的防守線,培養了許 多正直有為的讀書人。但時值亂世,就算是淡泊名利,不問政事,也難逃政治的魔手,如東林書院。明末時局動盪,世道晦暗,但是也像面鏡子,板盪識英雄,如袁 崇煥、毛文龍。也照出了錢謙益等人的人性弱點。最後,當然就由明朝的末代皇帝--朱由檢,以"朕非亡國之君,而臣盡皆亡國之臣"的悲情,完結了這2百多年 的王朝。

整部明史,都是政治的鬥爭史。人民呢?在
《權 與血,明帝國官場政治》這本書中,有一篇是討論,明代的倭冦問題。中國沿海地區,不利農耕,只好發展海上貿易為生。但 有明一代,嚴格實行海禁,人民為了謀生,只好走私。政府查私甚嚴,屢次派兵進討,人民無奈,官逼民反。又當時的貿易對象,以日本為大宗,且當時為日本的戰 國時代,許多戰敗的武士浪人,也來中國沿海從事貿易,所以才會有倭冦之稱。既然稱冦,官書官史必然佳話不留,也產生了所謂的民族英雄之類的人物。其實從現 在看來,原來是人民謀生的手段,但是朝廷接收了被扭曲的事實,派兵打壓,結果越壓反而越烈,也從平常的反抗,演變成有組織、大規模的武裝攻擊,這絕對是當 時的政府所始料未及的。

對事實錯誤的認知,加上有心人的扭曲煽惑,倭冦的問題,影響後世中國甚遠。在當時無端的造成社會的不安和動亂, 沿海地區的人民,生活得不到保障,最重要 的,是斷送了中國參與大航海時代的機會。以鄭和下西洋的創舉,如果統治者有心經營,讓中國的勢力,藉著航海擴張,和當時的西方社會更密集的接觸,或許在數 百年後,西方世界帶給中國的,不是帝國主義的侵略,而是科技與貿易的交流。一念之差,失之何只千里!

明末朱由檢的時代,更是有明一朝生靈 塗炭的最高點。文臣愛錢,武將惜死,朝廷鬥爭不斷。內有張獻忠、李自成等流冦蠶食明朝根基,外有女真清國鯨吞北方疆 土,圖謀九鼎。雖然朱由檢力圖振作,惟時局早已是天下第一特大難題,加上朱由檢剛愎自用,又輕信弄臣,致始大局不可收拾,自盡於煤山上。
清 世祖對明朝最後一位皇帝的評價,是這樣的:

"維帝英姿莅政,志在安民,十有七年,勵精靡懈。詎意寇亂國亡,身殉社稷。向使時際承平,足令稱主。只以襲弊政 之餘,逢陽九之運,雖才具有為,而命移莫挽。朕恒思及,憫惜良深"。

這段話在當時,或許會有一點點,收攏人心的意味。免死狐悲,這何嘗不也是世祖對自己、 對後世統治帝王的警語呢?

《聖經》上說:人的一生, 只不過是一句嘆息。這句話說得很好。有人才有歷史,歷史可以看成,千千萬萬 個人生的集合。所以,歷史,也是一句嘆息,讀史,令人嘆息。綜觀有明一代,是帝王、權臣、和宦官的鬥爭史,人民則是這三角鬥爭壓搾下,逃不出的犧牲品。我 喜歡讀明史,從裡面可以看到許多的官場文化。我治史不深,更不敢以古喻今,不過,說真的,最近看明史,越來越有身歷其境的痛快了。雖然說以史為鑑,可以知 興替,但真的可以從歷史學到教訓嗎?聽說毛澤東也很喜歡看明史,看看他,把後來的中國搞成什麼樣子,嗯,他應該讀得滿透的。


延申閱讀:
黃仁宇
《萬曆十五年》
吳思
《潛規則》
陳時龍,許文繼
《正說明朝16帝》
大陸劇
《江山風雨情》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正奇,攻守,陣法--讀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

前陣子上了完 王志鈞 先生主講的《孫子兵法》課程,獲益良多。孫子兵法的書,自己看過幾回了,雖然還不算不好懂,但總覺得自己只是讀書,但有些觀念,尚未能完全意會(可能是年紀尚輕的關係嘛XD)。 在課程裡面,王先生提到,中國的兵書有所謂的《武經七書》,是自宋朝後武舉考試的重要典籍。其中的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的內容,可以用來補充及佐證,許多孫子兵法的概念,頗有參考價值。於是自己就找了本來看,果然深有所獲。 先說說 書 本身。這書有幾個別名,《李衛公問對》、《唐李問對》都是指這本書,簡單講就是唐太宗和李靖的對話錄。君臣對話會被刻意寫下來的不多,以體例來講,的確有許多,可令人懷疑它是後人偽託之作的空間。但這是考證學的空間,太專業了,留給專家去傷腦筋,或許當時真的是君臣有對話錄,可能在幾年後被整理出來,變成探討兵學的專書,都有可能。 整本書就由兩人對話構成,挺有畫面的,除了兩人講話的語氣,傳神的記錄下來,還有李靖身為臣子,要起身向皇帝行禮的動作,也真實的呈現。由兩人生動的對話,探討各動兵學,看這本書,會有身歷其境,彷彿就置身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宮廷,參與一場精彩深入的君臣對話。如果我是當時也坐在會場與會的人,我想我也會有興趣記錄下來吧! 因為唐太宗和李靖這兩咖,都己久經沙場,談論起兵學,完全是理論和實務的結合,也就讓這本書可看性及價值性大增。感覺得出來,唐太宗觀察敏銳,且記憶力過人,能夠記住許多在戰場上的細節,並能舉一反三;而李靖自小飽讀兵書,雖胸中帶甲千萬,但完全沒有讀書人的驕氣,《舊唐書・李靖本傳》中,李靖是個百戰百勝的狠角色,總能知己知彼,抓住戰爭的要點,取得勝利,恰遇明主,為自己加官進祿,其應來自於對兵學的研究,及追求實務的精神。 唐太宗多次以兵書上的文句,及以往作戰的實例,甚至是眼下邊境的最新情況,拿出來與李靖討論(這個做臣子的心臟真的要很強)。在"正奇"這個角度,在《孫子兵法》中,正奇是"以正合,以奇勝"的內容,但正奇之法,相信唐太宗是非常好奇的。本書一開始,唐太宗就拿他想打一打不聽話的高麗,就教李靖要怎麼辦?李靖就說用正兵(加上派我去)太宗聽了就抓頭了,啊你李靖之前打突厥用奇兵,這次用正兵,啊這是怎樣?李靖也答得很乾脆,就說其實都是正兵啦!(反正都打勝了)接下來太宗又拿了之前自

我的第二代數位相機--Nikon coolpix 2500

前陣子到汐止光明寺時,發現拍回來的照片品質不太好,檢查一下我的相機,才發現相機已經無法記憶拍攝的日期,時間,一些白平衡及檔案品質的設定也跑掉了。只好每次開機,就重新設定一次。可是每次關機或休眠,設定都無法儲存。雖然不影響拍攝的功能,但是無法記憶拍攝日期時間,這對我造成不小的困擾,尤其是在檔案管理上。 本來想將就點用,可是每次就得設重新設定,實在是很不方便。找到台灣Nikon的代理商,看看能不能修,才知道我這台並不是"公司貨",或許修了也不一定划算。唉,再過幾天就要和教授開會,相機壞掉了想拍什麼就沒得拍。想了很久,還是決定買一台新的,原有的Nikon coolpix 2500,就退休啦! 相機平常都拿來拍別人,也該被拍一下吧!由小TOTORO出場,介紹這台從2002年開始,陪我東奔西跑的相機--Nikon coolpix 2500。 這台Nikon coolpix 2500是2002年要到宜蘭奶奶家,途經台北時,在台北Nova買的。當時價格好像是1萬塊吧!200萬畫素,3倍光學變焦,CF記憶卡,1.5吋LCD,可錄製15秒的無聲影像,在那時還算是中上等級的消費型數位相機,主流的畫素規格正由200萬過渡到300萬。當時會看上這台,沒有買其它300萬等級相機的原因,除了我覺得這台功能齊全,易於操作(那時是怕未來的女友/老婆不會用啦),及價格上的考量。 那時我剛辭去工作,準備要考研究所,身上的錢不多,300萬畫素的相機太貴,想說買了也不一定常用(真是天真啊!)還有一個這台相機的特點,就是它的旋轉鏡頭。Nikon coolpix 2500配有270度可旋轉鏡頭,不但自拍沒問題,拍攝的角度可以自由不受相機位置的限制。就是這個好用的功能,讓它在服役期間,幫我獵取到不少一般相機不容易拍攝的照片(唉,簡單講,就是盜攝咩。不過我沒做什麼壞事哦!)旋轉鏡頭一直是Nikon在消費相機市場的特色,後續有一款300萬畫素的機種,和這台一樣是經典機。不過接下來的旋轉鏡頭機種,表現得就不如以往了。這是後話。 自從它開始服役以來,真的是跟著我走遍大江南北,名山勝景。到日本,到印度,都替我忠實的留下記錄。當然都是拍別人啦!我很低調的。尤其是有時候,心情不好,車子一開就隨處的去走,看到一些時候拍的照片,就會想起當時的心境如何。雖然我也有DV,本也以為不用再買數位相機了,但DV和相機之

正確的態度,深廣的遠見

人之所以有見識,受尊敬,在於看事情的態度,景仰一個人,也是景仰他的態度。沒錯,態度真的很重要,有正確的態度,才有深廣的遠見。聽到廣播節目中,北京大學 潘文石 教授的電話專訪。好感動。 潘 教授何許人也?他出了一本書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,嗯,夠有名了吧!咱阿扁才在自己的電子報,大大的捧了這本書,還以此為本,推演出一套「動物自然放養」論,講了半天,反正就是不要代表「大中國」思想的貓熊來台灣,而且是在農委會即將召開審議委員會,決定是否要許可熊貓來台的前夕。 如果我是貓熊,我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人類的世界,總是這麼的複雜。貓熊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,卻也成為官方為了防止中國意識,而利用的理由和宣傳手段。在 潘 教授的專訪中,身為一個研究貓熊的國際知名專家,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的作者,和阿扁的看法卻極端的不同。以貓熊保護的立場, 潘 教授是不贊成將目前已圈養的貓熊,野放回棲地。在完全解除人類對野生物種的威脅前,野放反而是一種謀殺,對保育有害無益。 潘 教授進一步說明。經過人類圈養的物種,對人類都已有依賴性。如果野外生活都還得靠人類,對人類沒有戒心,甚至是沒有野性,該物種就無法完全回到自然環境。而且,人類圈養的環境,可能會有潛在的病毒或帶原體等,會經由野放而帶回原有的棲地。對於在棲地未經圈養的野生種,因為沒有病毒的抗體,容易引發傳染病,反而加速物種的滅絕。自上個世紀未,國際普遍認為,物種野放的政策需要檢討,也停止了相關的措施。物種的環境適應性倒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人類直接或間接的有無作為,才是對物種生存的決定性因素。 對於動物園的功能, 潘 教授也提出了看法。他認為,在 21 世紀,動物園早已不是「展示動物」的娛樂場所,而是生態保育的教育中心。以先進的科技,針對瀕危且需人工復育的物種,營造近似原有棲地的環境,並進行學術研究。人們可以在動物園,透過對動物近距離的接觸,培養人們愛動物的心理,進而關心動物,關心自然環境。 潘 教授不諱言,越可愛的動物,越有效果,貓熊就是可愛到掉渣的啦!還有,重要的是,透過動物園的門票收入,除了用以維持動物園的管銷外,還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經費來源。學術、教育、資金來源,是本世紀動物園的主要工作。既然大陸要送的貓熊,已經是人類圈養的第二代,只要台北木柵動物園能夠提供合適的環境,貓熊是可以來台灣的,沒有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