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拆了圍牆,做什麼?

隨著「去中國化」在台灣的風潮日盛,由228的一甲子紀念活動開始,「去蔣化」的思維也開始翻動著。既然「官方」已經將蔣介石定位為「事變元兇」、「歷史罪人」,那間中正廟自然也成了「改造」的對象。改名,拆圍牆,什麼都來了。

其中我覺得最莫名其妙的,就是拆圍牆。圍牆又不是只有中正紀念堂才有,拆了圍牆,對於去蔣,好像也沒什麼作用。不過,妙的是,除了那些號稱,拆了中正廟的牆,所謂的「轉型正義」才算轉了一咪咪的政客們,在各種場合努力推銷外,有許多的地產商,甚至是建築、都計等具空間專業人士,也起身附和,一致認為拆了圍牆,對於都市空間會有正面效益,附近的房產也會有增值空間......等等。

不管當初建築師在設計中正紀念堂時,賦予那道圍牆任何形式、用途的符號意涵,有空的時候,請到現場看看。觀察一下,現在的圍牆,和人,和環境,以什麼方式對話,產生什麼樣的活動。行走的路人,畫畫的學生,下棋的老者,跳健身舞的媽媽小姐們。還有,走在外圍人行道的,走在裡面穿廊的。這些使用者,和一道牆的對話, 多麼精彩,多樣,豐富。

綠地之於地狹人稠的台灣,是十分珍貴的。在台北市,沒有圍牆的大型開放空間,就屬大安森林公園了。沒有圍牆,代表著人們就可以由四面八方,毫無阻攔的進出開放空間嗎?No,大安森林公園的動線規劃,仍然是採取了固定開口的方式。在內外之間,利用寬廣的人行道,配合低矮花台及綠籬,成功的創造了視覺開闊,但又有內外之分的開放空間。 中正紀念堂的圍牆,並不是有如「萬仞宮牆」 般的封閉。其巧妙的運用中國古代庭園建築的「框景」 手法, 以視覺的局部通透,解決了在尺度上偏向「巨大級」的圍牆量體,又在某個程度上,符合當局欲傳達蔣介石其人,在中華文化的形象和地位。當然,時代的演進,設計手法也與日俱進,也會有更好的替代方案,這些都是可以討論,一直都可以討論的。

好像我是贊成「拆牆」的吧?不盡然。為什麼?因為事情的本質,根本不是空間專業問題。那是政治問題。

為什麼去蔣,正名運動,人人覺得沒必要,是無聊舉措,但就是推得下去?因為這些運動,成功的披上了「正常化」的外衣,進而讓人相信這些事情是該做的。戒嚴時期的統治,真的帶給台灣人民太多的苦痛,號稱台灣人站起來的本土政權成立後,什麼都本土化,什麼都國家正常化。國營事業有「中」字,改。教科書太多中國史了,改。誰是國父?誰用成語?8年抗戰甘我屁事,日本「治」台期間,對台灣現代化卓有貢獻。1949年那個混亂,內戰的中國,讓台灣沉淪了60年......。種種說法,似是而非。雖然邏輯不通,明顯的曲解歷史,但卻可以吸引一部份缺乏邏輯判斷,自我省思,或史觀片斷支離的人。再施以歷史仇恨,省籍情結,自然在社會上發酵。太多人不知道這些是政客們的圈套,拚命的往裡面跳,還拿出專業的見解,振振有詞,還以為自己是站在「專業」立場,就事論事,並非受人左右。殊不知早就被人利用了。

中正紀念堂的圍牆,已經存在了近30年(27年),當時不反對,沒辦法有意見,至少,解嚴後可以講了吧?不然,政黨輪替了,總可以討論了吧?為什麼在這之中,都沒有空間專業者提出具體意見,打著轉型正義的本土政權,也沒有在輪替的第一時間提出來呢?醒醒吧!不要在這個時間點去討論圍牆存廢,或許有助於對圍牆空間意義的了解,但無法有效解決間題。因為本質是政治問題,不是專業問題。專業問題可以找專業解決,政治問題,用政治方法才能解決。中華郵政改名台灣郵政,是要呼應政治正確的,對於增進企業營收不會有幫助。討論中華郵政的悠久歷史,改名的龐大花費等等,對政策決定也毫不起作用,還是改了。同樣的,想要將台灣郵政改回中華郵政,一樣只是政治問題,沒有意義。政治問題別想用專業方法解決,也解決不了的。

無論空間專業者再怎麼爭論圍牆存廢與否,我想最後還是會拆,因為選舉又要來了,為了選票,那些政客什麼事幹不出來。≪金剛經≫裡面說「凡有所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所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本質很難認清,但是大家一定要看清事物的本質,有自己的定見,別肓目為人輕易的左右。圍牆哦,要拆就拆吧!總是藉著這個機會,好好的了解圍牆,在空間專業上未嘗不是件好事。也體認了此一時,彼一時的世間道。我相信,總有一天,台灣社會徹底厭煩這樣的政治操弄,人們不再被仇恨和激情蒙蔽,從偏狹的島國心態走出來,真正的理性思考台灣的前途和未來,並以實際的成績,告訴全世界,台灣,真的是寶島,真正的東方明珠。㊤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我不吃香菇

別阻止我,這次我一定要說。大聲說。我不吃香菇。 有東西不吃,不外乎三不 -- 「不能吃」、「不敢吃」和「不喜歡吃」。我對香菇,還有一種莫名的,長久以來累積的負面印象。菇類的產品很多,什麼鮑魚菇,杏鮑菇,金針菇,草姑 …… 等等。我宣示一下,除了「香菇」,不管是台式的,日式的,有花沒花,叫香菇的,最好離我遠一點。 我從小就不吃香菇。原因很簡單,我不喜歡那個味道。曾經問過許多愛吃香菇的人,香菇到底有什麼好吃的?得到的答案,竟然也是因為「味道」。也有人說,香菇吃起來很像肉,那 …… 為什麼不直接吃肉呢?修道吃素,不能吃葷,所以就吃香菇。啊?修行發願吃素,想吃肉就拿香菇來模擬肉哦!這我就很難理解了,也讓我對香菇更加的討厭。後來才知道,素食料理有很大一部份都有放香菇。素食宴我會去啦!只是我都吃白飯。叫我夾素菜,我會結屎面,然後翻桌。 家裡對吃還滿講究的,號稱天下極品美味的香菇,當然是少不了的。我們家人都超愛吃香菇的。從小我就被教育,一定要吃香菇。大家小時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,爸媽為了不讓小孩子偏食,規定所有的菜都要吃,不能有某幾樣不吃。可是就是會有幾樣,是小孩子怕的,此時就可以看到爸媽連哄帶騙的,要小孩子聽話,把東西吃下去。小孩子不聽,就開始大哭大叫。爸媽也耐不住性子了,用打的用罵的,就是要小孩子把東西吃下肚。為了不偏食,每每在用餐時刻,上演同樣的戲碼。不然就是看硬的不行,就用軟的,把東西混合在其它的菜色中,看看能不能矇混過關。其它的東西或許有用,可香菇就沒用。切丁切絲,和菜和湯,都逃不出我的法「鼻」。香菇這玩意兒有個特性,就是切越細,味道越有。後來我已經可以用看的就看出來,這碗菜裡有沒有香菇。木耳和香菇也不會搞混。就算我已經有這種「修為」了,爸媽還是不放棄,繼續努力,就是要讓我「品嘗」一下香菇的美味。 記得是國小三、四年級,有一天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家作客,並接受午宴。桌上有一鍋大湯,我用聞的就知道,此乃赫赫有名,香菇界的名菜-香菇人蔘雞湯是也。不例外,一樣好說歹說,就是要把香菇吃下肚。我緊閉嘴巴,拚命抗拒,任憑威脅利誘,絲毫不為所動,男子漢大丈夫,不吃就是不吃,連父親朋友的家人也來勸說,香菇都嘟到嘴巴邊上了,我還是不吃。後來實在是沒辦法,小時候性子烈脾氣壞,就自己到那鍋湯裡,夾了一朵香菇,咬都沒咬,整朵好好的給它吞下去。這下我吃了吧?可大...

交友網站,google也來插一腳

一貫的 google 風格,簡單,扼要。 google romance ,出現了。 好可怕的感覺。那個search field,彷彿打進任何的字,就會跑出來理想的伴侶。本來以為是一般的網路蒐尋,結果不是。右邊提醒你,要先建立一個profile。搞半天,和其它的交友網站一樣嘛!還想 google 會多與眾不同哩..... 網頁上還貼心的告訴使用者, google romance 有什麼功能。你可以建立profile外,還可以使用 google 的"心靈伴侶"蒐尋,這是利用"詭異的"心智圖像媒合技術發展的軟體為基礎。當然,找到了, google 還貼心的代使用者安排行程,以便有時間約會。太貼心,真的有夠貼心的。看看右邊一男一女的麻豆,笑臉迎人的,像是非常引喬尹這個服務。好奇的點入建立profile的連結。 大概是google research team也覺得沒什麼搞頭,點進建立交友檔案後,馬上跳出一個網頁,承認你剛所看到的一切,盡是個April Fool's joke。唉......什麼嘛!這個網站出現的時間點有點怪,我也注意到了,但還是被"耍"啦!!!OK啦!其實就算google以為真的推出了交友服務,我也不會太意外。因為1) google 的其它兩大主要競爭對手-- MSN 和 Yahoo ,都已經有類似的服務了。yahoo還是部份需付費,可見這項服務,有潛在可行的營利模組.2)在以 google 為首的 web 2.0 技術領導之下,交友社群的服務,不論是愛情或是各種類似BBS的討論區型式,隨著網路技術的推進,有機會提供更多線上互動的可能。 google 不會在這樣的驅勢中缺席,也會嘗試更多整合的可能,如將交友檔案和 地圖服務 結合,或和行動通訊業者合作,這些在 web 2.0 時代,都是可行的。 google 的行動,總是那麼的飄乎不定,一個會讓微軟坐立不安的公司,它的下一步,會不會真的朝社群前進,令人關注。 玩笑歸玩笑,網站說明上的一句話"love is just another search problem",我覺得值得玩味再三。不曉得,就不是很讚同這句話。愛上了就愛上了,哪來的先設好條件啊?年齡、工作、學歷、身材家世......這些充...

正確的態度,深廣的遠見

人之所以有見識,受尊敬,在於看事情的態度,景仰一個人,也是景仰他的態度。沒錯,態度真的很重要,有正確的態度,才有深廣的遠見。聽到廣播節目中,北京大學 潘文石 教授的電話專訪。好感動。 潘 教授何許人也?他出了一本書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,嗯,夠有名了吧!咱阿扁才在自己的電子報,大大的捧了這本書,還以此為本,推演出一套「動物自然放養」論,講了半天,反正就是不要代表「大中國」思想的貓熊來台灣,而且是在農委會即將召開審議委員會,決定是否要許可熊貓來台的前夕。 如果我是貓熊,我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人類的世界,總是這麼的複雜。貓熊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,卻也成為官方為了防止中國意識,而利用的理由和宣傳手段。在 潘 教授的專訪中,身為一個研究貓熊的國際知名專家,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的作者,和阿扁的看法卻極端的不同。以貓熊保護的立場, 潘 教授是不贊成將目前已圈養的貓熊,野放回棲地。在完全解除人類對野生物種的威脅前,野放反而是一種謀殺,對保育有害無益。 潘 教授進一步說明。經過人類圈養的物種,對人類都已有依賴性。如果野外生活都還得靠人類,對人類沒有戒心,甚至是沒有野性,該物種就無法完全回到自然環境。而且,人類圈養的環境,可能會有潛在的病毒或帶原體等,會經由野放而帶回原有的棲地。對於在棲地未經圈養的野生種,因為沒有病毒的抗體,容易引發傳染病,反而加速物種的滅絕。自上個世紀未,國際普遍認為,物種野放的政策需要檢討,也停止了相關的措施。物種的環境適應性倒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人類直接或間接的有無作為,才是對物種生存的決定性因素。 對於動物園的功能, 潘 教授也提出了看法。他認為,在 21 世紀,動物園早已不是「展示動物」的娛樂場所,而是生態保育的教育中心。以先進的科技,針對瀕危且需人工復育的物種,營造近似原有棲地的環境,並進行學術研究。人們可以在動物園,透過對動物近距離的接觸,培養人們愛動物的心理,進而關心動物,關心自然環境。 潘 教授不諱言,越可愛的動物,越有效果,貓熊就是可愛到掉渣的啦!還有,重要的是,透過動物園的門票收入,除了用以維持動物園的管銷外,還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經費來源。學術、教育、資金來源,是本世紀動物園的主要工作。既然大陸要送的貓熊,已經是人類圈養的第二代,只要台北木柵動物園能夠提供合適的環境,貓熊是可以來台灣的,沒有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