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用師者王--讀"跟康熙學策略"

商業週刊有兩個專欄,一定得看。一個是以管理見長,以自身的經驗針砭企業管理問題,直搗核心的何飛鵬先生。一個是以古諷今,笑談時事的"去梯言",為公孫策先生主筆。兩篇專欄真是各有千秋,寫作風格不同,論事方法迥異,但都是值得一讀的好文章。如果何先生的文章,讀完能另人深省,那公孫先生的文章,一路讀來,古今對照,就另人不禁莞爾,五味雜陳了。公孫先生以其治史的功力,出了一本書,我讀完了,商周出版的"跟康熙學策略"。

公孫先生這名字,應該是藝名而非本名,曾擔任記者,有一陣子在政論節目上,也可以看到公孫先生借古喻今的好口才。這"拿張飛打岳飛"的功力,公孫先生在這本書的自序中提到,正是寫這本書的方式。不同於一般描述康熙這位帝王的書籍,多以史學記述的角度來描寫,而是以同步思考的方式,引導讀者了解當時的背景環境,進一步的探究,其決策的過程。

如此一來,不但能使讀者能夠更有身歷其境的感覺,和歷史產生互動,溶入歷史,歷史不再是只有冷冰冰的文字。更能刺激讀者們用心思考,如果碰到類似的狀況,自己會有何種的處置,就當做是腦力遊戲,從中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特質,回過頭來,更清楚當時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。雖然歷史已然不復返,面對過去不當的決策,只能感懷,也更使我們了解,今天每個人的所做所為,或許是往後重大改變的根源,不得不小心謹慎。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,這不就是讀史的目的嗎?

作者公孫先生將自己在學學文創所開設的,有關康熙的課程,整理成書。不以常見的史傳或編年記法,而是以康熙皇帝,統治中國的60年間,發生的大事為主題。整本書看完,還是有跟著康熙長大,及過一生的時間感。

康熙在歷史上,是個不可多得,可遇而不可求的好皇帝,但是康熙帝這一生,卻是風波不斷。本書分成10章,將康熙皇帝的一生,從為了親政除鰲拜,穩固皇權開始,接著面對的是江山的統一大業,採取懷柔政策拉籠士族,並採取軍事行動,除三藩,收台灣。統一中國後,解決俄羅斯人和蒙古,西藏等問題,介入國際事務。外交國防問題解決了,再回過頭來檢視,國內的河運及內政問題,最後,這位歷史上的十全老人,還是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留下了弱點,雖然以後世的眼光看來,康熙皇帝的處置,已經算是週全了。整本書看來,不但是康熙皇帝在位的紀錄,透過每一次的思考,更能體會當時決策的過程,需要多少精密的籌畫和佈局,著著險棋,只能險中求勝。

作者在文中,每每事情發展的緊要關頭,設下問題,讓讀者和康熙皇帝,一同跨時空思考,如果你是康熙皇帝,該會如何做出決策?需要進一步的背景說明時,作者會安排歷史教室單元,補充清代或更早時期的歷史背景資料,使這本書的史觀,不局限在清代,而是由古而今的貫通,讀來深覺獲益良多,也充份顯示了,作者公孫先生的史學涵養。

這裡頭,我自己最感有趣的,是關於康熙皇帝,處理西藏問題的過程(第七章)。這是在講,一個強權如何技巧性的取得國際共主地位的故事。康熙在打敗西北強敵後,不得不介入了此地紛擾的國際問題。當時的中國西部,是一個充滿政治宗教問題,錯綜複雜的環境。又地處偏遠,以當時政府的統治能力,恐怕將會無力管轄,鞭長莫及。但是康熙皇帝並不以此為懼,發揮了政治家的能力和手腕,以政治手段結合附近的部族,成為清帝國的安全屏障,並且大玩兩面手法,兩邊討好,平衡彼此衝突的勢力,趁著內亂,抓住機會,狠狠的出手,再利用前藏後藏和青海諸部間的爭鬥,不但取得西藏地方的實質政權(駐藏大臣的派駐),使清帝國的領土增加,而且宗教上的領袖達賴,班禪,也得經過北京清政府的冊封取得認可,皇帝成了凌駕其上的真正宗教領袖,對於同樣信奉喇嘛教的其它西北部族而言,也具有同樣的安撫作用,甚至已經得到實際的統治權。整個進藏的過程,真是處處充滿了佈局,用盡心機。讀過這章,雖然為了康熙皇帝及其臣僚的策略運用,折服不已,但也不免為了這機關算盡的佈局,輕易的完成這一石二鳥之計,略有警愓。

歷史是活著的人寫的。在以往封建集權的中國,史家對於當朝天子,當然大書特書,歌功訟德一番。史海浩翰,唯有從旁觀察,看皇帝做了什麼事,出了何種決策,才能從史裡迷霧中,真正了解皇帝的策略原委,分析出可能的方向。公孫策先生的這本書,以史喻今,提供了現代人思考決策時的方向參考。

我常常在想,以現在的科技水準,統治一個面積近1千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國家,都不容易了,二百年前,資訊取得不是那麼快速的時代,一般速度的公文書,從北京發出,都要近一個月才能抵達雲南廣西的時代,一個深居九重大內的天子,如何利用有限的資訊,做出明確的決策,尤其是急如星火的軍事行動呢?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,一定是因為有一群人才輔助著,讓康熙皇帝有商議討論的對象,再經過精密的計算規劃,做好萬全的準備,才能在各種突發狀況接連而至之下,還能應付得宜。所以康熙一朝成為盛世,絕非皇帝一人之功,皇帝只是正好扮演了該扮演的角色,而且表現得還不錯。公孫先生在書中,引了一句曾子的話"用師者王,用友者霸,用徒者亡",一語道盡康熙皇帝,不用才智和自己一樣的人,更不用比自己不如的人,禮賢下士,用人唯才,相信兼聽則明,偏聽則暗。又能發揮皇權,當斷則斷,由此成就一代盛世,王者天下,自己也成為一代英主,康熙皇帝的思考模式,可以做為參考。這本書好看,值得推荐給大家。

延伸閱讀:

史景遷,康熙,溫洽溢譯,時報出版,台北,2005

陳捷先,不剃頭與兩國論,遠流出版,台北,2001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正奇,攻守,陣法--讀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

前陣子上了完 王志鈞 先生主講的《孫子兵法》課程,獲益良多。孫子兵法的書,自己看過幾回了,雖然還不算不好懂,但總覺得自己只是讀書,但有些觀念,尚未能完全意會(可能是年紀尚輕的關係嘛XD)。 在課程裡面,王先生提到,中國的兵書有所謂的《武經七書》,是自宋朝後武舉考試的重要典籍。其中的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的內容,可以用來補充及佐證,許多孫子兵法的概念,頗有參考價值。於是自己就找了本來看,果然深有所獲。 先說說 書 本身。這書有幾個別名,《李衛公問對》、《唐李問對》都是指這本書,簡單講就是唐太宗和李靖的對話錄。君臣對話會被刻意寫下來的不多,以體例來講,的確有許多,可令人懷疑它是後人偽託之作的空間。但這是考證學的空間,太專業了,留給專家去傷腦筋,或許當時真的是君臣有對話錄,可能在幾年後被整理出來,變成探討兵學的專書,都有可能。 整本書就由兩人對話構成,挺有畫面的,除了兩人講話的語氣,傳神的記錄下來,還有李靖身為臣子,要起身向皇帝行禮的動作,也真實的呈現。由兩人生動的對話,探討各動兵學,看這本書,會有身歷其境,彷彿就置身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宮廷,參與一場精彩深入的君臣對話。如果我是當時也坐在會場與會的人,我想我也會有興趣記錄下來吧! 因為唐太宗和李靖這兩咖,都己久經沙場,談論起兵學,完全是理論和實務的結合,也就讓這本書可看性及價值性大增。感覺得出來,唐太宗觀察敏銳,且記憶力過人,能夠記住許多在戰場上的細節,並能舉一反三;而李靖自小飽讀兵書,雖胸中帶甲千萬,但完全沒有讀書人的驕氣,《舊唐書・李靖本傳》中,李靖是個百戰百勝的狠角色,總能知己知彼,抓住戰爭的要點,取得勝利,恰遇明主,為自己加官進祿,其應來自於對兵學的研究,及追求實務的精神。 唐太宗多次以兵書上的文句,及以往作戰的實例,甚至是眼下邊境的最新情況,拿出來與李靖討論(這個做臣子的心臟真的要很強)。在"正奇"這個角度,在《孫子兵法》中,正奇是"以正合,以奇勝"的內容,但正奇之法,相信唐太宗是非常好奇的。本書一開始,唐太宗就拿他想打一打不聽話的高麗,就教李靖要怎麼辦?李靖就說用正兵(加上派我去)太宗聽了就抓頭了,啊你李靖之前打突厥用奇兵,這次用正兵,啊這是怎樣?李靖也答得很乾脆,就說其實都是正兵啦!(反正都打勝了)接下來太宗又拿了之前自

我的第二代數位相機--Nikon coolpix 2500

前陣子到汐止光明寺時,發現拍回來的照片品質不太好,檢查一下我的相機,才發現相機已經無法記憶拍攝的日期,時間,一些白平衡及檔案品質的設定也跑掉了。只好每次開機,就重新設定一次。可是每次關機或休眠,設定都無法儲存。雖然不影響拍攝的功能,但是無法記憶拍攝日期時間,這對我造成不小的困擾,尤其是在檔案管理上。 本來想將就點用,可是每次就得設重新設定,實在是很不方便。找到台灣Nikon的代理商,看看能不能修,才知道我這台並不是"公司貨",或許修了也不一定划算。唉,再過幾天就要和教授開會,相機壞掉了想拍什麼就沒得拍。想了很久,還是決定買一台新的,原有的Nikon coolpix 2500,就退休啦! 相機平常都拿來拍別人,也該被拍一下吧!由小TOTORO出場,介紹這台從2002年開始,陪我東奔西跑的相機--Nikon coolpix 2500。 這台Nikon coolpix 2500是2002年要到宜蘭奶奶家,途經台北時,在台北Nova買的。當時價格好像是1萬塊吧!200萬畫素,3倍光學變焦,CF記憶卡,1.5吋LCD,可錄製15秒的無聲影像,在那時還算是中上等級的消費型數位相機,主流的畫素規格正由200萬過渡到300萬。當時會看上這台,沒有買其它300萬等級相機的原因,除了我覺得這台功能齊全,易於操作(那時是怕未來的女友/老婆不會用啦),及價格上的考量。 那時我剛辭去工作,準備要考研究所,身上的錢不多,300萬畫素的相機太貴,想說買了也不一定常用(真是天真啊!)還有一個這台相機的特點,就是它的旋轉鏡頭。Nikon coolpix 2500配有270度可旋轉鏡頭,不但自拍沒問題,拍攝的角度可以自由不受相機位置的限制。就是這個好用的功能,讓它在服役期間,幫我獵取到不少一般相機不容易拍攝的照片(唉,簡單講,就是盜攝咩。不過我沒做什麼壞事哦!)旋轉鏡頭一直是Nikon在消費相機市場的特色,後續有一款300萬畫素的機種,和這台一樣是經典機。不過接下來的旋轉鏡頭機種,表現得就不如以往了。這是後話。 自從它開始服役以來,真的是跟著我走遍大江南北,名山勝景。到日本,到印度,都替我忠實的留下記錄。當然都是拍別人啦!我很低調的。尤其是有時候,心情不好,車子一開就隨處的去走,看到一些時候拍的照片,就會想起當時的心境如何。雖然我也有DV,本也以為不用再買數位相機了,但DV和相機之

我不吃香菇

別阻止我,這次我一定要說。大聲說。我不吃香菇。 有東西不吃,不外乎三不 -- 「不能吃」、「不敢吃」和「不喜歡吃」。我對香菇,還有一種莫名的,長久以來累積的負面印象。菇類的產品很多,什麼鮑魚菇,杏鮑菇,金針菇,草姑 …… 等等。我宣示一下,除了「香菇」,不管是台式的,日式的,有花沒花,叫香菇的,最好離我遠一點。 我從小就不吃香菇。原因很簡單,我不喜歡那個味道。曾經問過許多愛吃香菇的人,香菇到底有什麼好吃的?得到的答案,竟然也是因為「味道」。也有人說,香菇吃起來很像肉,那 …… 為什麼不直接吃肉呢?修道吃素,不能吃葷,所以就吃香菇。啊?修行發願吃素,想吃肉就拿香菇來模擬肉哦!這我就很難理解了,也讓我對香菇更加的討厭。後來才知道,素食料理有很大一部份都有放香菇。素食宴我會去啦!只是我都吃白飯。叫我夾素菜,我會結屎面,然後翻桌。 家裡對吃還滿講究的,號稱天下極品美味的香菇,當然是少不了的。我們家人都超愛吃香菇的。從小我就被教育,一定要吃香菇。大家小時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,爸媽為了不讓小孩子偏食,規定所有的菜都要吃,不能有某幾樣不吃。可是就是會有幾樣,是小孩子怕的,此時就可以看到爸媽連哄帶騙的,要小孩子聽話,把東西吃下去。小孩子不聽,就開始大哭大叫。爸媽也耐不住性子了,用打的用罵的,就是要小孩子把東西吃下肚。為了不偏食,每每在用餐時刻,上演同樣的戲碼。不然就是看硬的不行,就用軟的,把東西混合在其它的菜色中,看看能不能矇混過關。其它的東西或許有用,可香菇就沒用。切丁切絲,和菜和湯,都逃不出我的法「鼻」。香菇這玩意兒有個特性,就是切越細,味道越有。後來我已經可以用看的就看出來,這碗菜裡有沒有香菇。木耳和香菇也不會搞混。就算我已經有這種「修為」了,爸媽還是不放棄,繼續努力,就是要讓我「品嘗」一下香菇的美味。 記得是國小三、四年級,有一天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家作客,並接受午宴。桌上有一鍋大湯,我用聞的就知道,此乃赫赫有名,香菇界的名菜-香菇人蔘雞湯是也。不例外,一樣好說歹說,就是要把香菇吃下肚。我緊閉嘴巴,拚命抗拒,任憑威脅利誘,絲毫不為所動,男子漢大丈夫,不吃就是不吃,連父親朋友的家人也來勸說,香菇都嘟到嘴巴邊上了,我還是不吃。後來實在是沒辦法,小時候性子烈脾氣壞,就自己到那鍋湯裡,夾了一朵香菇,咬都沒咬,整朵好好的給它吞下去。這下我吃了吧?可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