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除了通訊以外的事

前些日子,最令人震驚的新聞,大概就屬誤植愛滋患者器官這個了.兩家台灣數一數二的醫院,竟然會因為協調上出了問題,而產生幾乎無法回復的可怕後果,實在是匪夷所思.事情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,已經交給有關單位.只是從目前的說法,一致指向協調師之間,未能有效的相互確認,而僅依電話口頭告知,就開始進行器官移殖的作業.通信的可靠度,在這次的事件中,是值得討論的.

拜科技之賜,現代人人手一支手機,已經是21世紀以來的表徵.每個人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某個人,也很容易被找到,又加上通訊品質的不斷提升,除了語音以外,還有email,即時通,簡訊,語音電話,甚至是時下流行的社群網站,也可以是溝通方式的一部分,如此多樣的選擇,除非身處特殊環境,我們幾乎不用擔心通訊品質方面的問題,只要溝通的雙方,搭上線,就百分之百確定可以聯繫.高度仰賴科技便利的結果,會讓我們很容易輕忽,通訊當下的品質是否良好,以及,要傳達的訊息,是否真的已經傳達到.

無線電,這個算是很古老的通訊技術,利用無線電發報機,把音頻或是簡單的節奏,轉成一定頻率的載波,傳送出去,再利用同樣頻率的無線電接受機,接收對方以同樣頻率,發射出來的訊號.這種方式就是無線電通訊的模式,現代的無線通訊技術,均是以此模式發展的.無線電設備僅管日新月異,從玩摩斯電碼,到傳送視訊等不斷改變,不變的,仍是"先確認雙方通訊狀況OK,再開始通訊"的模式進行.

會有這樣的行為,來自於無線電通信狀況的難以掌握.每個無線電台的設備不盡相同,天線的形式不盡相同,架設的所在地,其周遭環境不盡相同,甚至連大氣層,及太陽黑子活動狀況,都是無線電通訊的變數(更別提利用月球表面反射電波的通訊方式了).按下傳送的那一刻,只能任由電波在空中飛來飛去,射來射去,彈來彈去,希望自己的設備夠好,對方才能收到自己的訊號,在這樣的前提下,相互確認對方身份,及互相交換傳播狀況,成為必要的程序.以業餘無線電語音通訊為例,雙方在共同頻率進行通訊,一定要經過"呼號"及"信號報告"兩相確認,才能開始通訊,一方面知道和自己通訊的是哪位,二來透過訊號報告,做為自己設備調校的參考,期以最小的功率,達到最佳的通訊品質.通訊完成後,還會互寄給對方,一張很像明信片的"QSL卡",上面載有通訊的時間,地點,以做為通聯證明.不然有很多時候,是我的電台,明明收得到對方的訊號,但我怎麼呼叫,對方就是不應答.這樣的情形下,通訊是不成立的.

比無線電進步一點的,是電話.透過交換機及電信纜線,就可以達到兩方溝通的目的.一支電話,代表一個位址,及位於那個地址的某些人.就差不多10年前,行動電話還不普遍的時候,電話還是很重要的溝通形式.打電話的人很正式,接電話的人也會很正式,接起電話的時候,就代表自己是"已經準備好要講話"的狀態.想起以前我家只要有人在講電話,可決不能在旁邊說話,或發出聲響呢!電話的時代,不必太擔心通話的品質,只要確認接電話的人,是要找的人,通訊就成立了.

到了行動電話的時代,就不一樣了.電話代表一個位置,行動電話代表的,是一個人,電話號碼可以等同於一個人.播打行動電話時,只要確認播的號碼正確,不必確認通話品質,大部份(是大部份啦!也是有少部份例外)時候,也不必確認接電話的人是誰,接通了,就開始講話了,通訊就成立了.基本上,不用擔心叫了沒人理,不用擔心叫錯人(有電話簿嘛!),使用者要做的,就是按下播號和結束鍵,還有繳電話費,剩下的手續,都交給電信公司來處理.那更不用說有即時通,電子郵件,或是社群網站的通訊方式,internet的出現,讓通訊方式更多元,更不需要考慮通訊的狀況.

看似理所當然的通訊科技,卻也突顯了通訊本身最基本的問題......通訊科技,通訊設備沒問題,啊通訊的對象呢?通訊是為了人和人之間,溝通的需要而產生,那,有誰在乎通訊的當下,那個人的狀況好不好?

回到當年電話的時代.那個時候電話不能随便帶著走,所以多半會固定在一個空間的某個地方.那個擺著電話的場所,至少會有一張椅子,有時候還會有桌子,桌上擺著一支筆,一張紙.我好像記得曾看過某人的文章,說他家的電話旁,一定要放上鉛筆和紙張,以便在講電話時,還可以隨手塗鴨一下.當然也有人把電話放在床頭的.這樣的情境,代表要打電話時,就是已經準備好要打電話,接電話的人,不管之前在做什麼,講電話這件事,真的會變成一件很重要,很正式的事,大家都差不多是"準備好要講電話",先不論講的內容是什麼,在通訊不比現在發達的年代,講電話,好好講,等同是一個通訊的"儀式".至於要講通訊的慎重,信件,電報等書面文字類的通訊,那更是比講話來得真切,不意外的話,各位看官,都應該會同意,文字的內容,比話語還要正式,還要印象深刻吧.

現在呢?幾乎人手一機了,電話打過去,都是那個電話號碼,所代表的那個人,不論需要通訊的雙方,在何時何地,只要訊號收得到,就可以溝通.行動電話的出現,將個人通訊形式,帶入隨身隨時的新時代,通訊的便利,讓大家有機會"想找誰,就能找到誰",講電話這回事,不再只被電話機的位置限制,變得好像走在路上,拍了前方朋友的背,朋友轉過身,和我面對面講話般的便利.隨時講電話,到處講電話,種芋頭也可以講電話,這樣的便利,我們忽略了什麼呢?

我們忽略了,要確認此時是不是通訊的好時機,忽略了要確認彼此的通訊狀況,忽略了要先了解通話的對方,在通話的同時,對方是否也是處於通話的好時機. 簡單說,在電話接通的當下,通常就會下意識的認為,對方己經OK,都可以講電話了,所以電話接通,就開始劈裡趴啦的講起來了.行動電話最大的特性,就是可以帶著走啊!那對方在如何的時空背景下,接到的電話,也就是對方當下的通話狀態,其實是很難透過聽/話筒來了解的.就算是利用影像電話,也不是能百分之百的,獲得對方的資訊,更何況目前的影像技術還不算理想,一堆雜訊底下,實在不是很有效率的方式.這樣的行為,恐怕也己經連帶影響使用固定電話的行為.電話抓起來就打,打通了就講,很少人能像以往,講/接電話時,像是正正式式的,準備好了一樣.那話怎麼會講得清楚,又聽得明白呢?

語意容易產生誤差,是無可避免的事,只是在這個事情上,對於如此重要的資訊,竟然不能在第二種傳遞方式得到確認後,再明確的採取行動,是很令我感到意外的.當然我也了解,在這樣分秒必爭的時刻,就好像戰場一樣,軍情瞬息萬變,又吵又亂,壓力又大,資訊的誤判,變成了必須計算的風險.但是在傳遞方式多樣且先前的現代,在可能的範圍內,同時以不同的方法,反覆的確認一件訊息,就是基本的守則了.或許只是一個動作,一個再確認的號訊,就可以避免掉許多,無可彌補的遺撼,尤其是在這個資訊暴衝的時代,就像常出現在鐵路旁的標語"確認再確認,聯繫再聯繫"一樣,不管對方通訊狀況如何,要盡力使雙方都能了解溝通的重要訊息,是否有傳達到,連一般的講電話,這一點也應該不能随意輕忽才是.

寫這篇文章,並不是要為這件新聞事件,下一個定論,也不是要來推斷,這件事情的起因,是由於雙方溝通上的誤差,本文無意探究事件發生的真相,這部分交由司法調查還原就好.只是有感於,溝通這個環節,容易𧗠生許多的問題,而引發的一些感想.希望類似的事件,從此,不要再發生了.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正奇,攻守,陣法--讀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

前陣子上了完 王志鈞 先生主講的《孫子兵法》課程,獲益良多。孫子兵法的書,自己看過幾回了,雖然還不算不好懂,但總覺得自己只是讀書,但有些觀念,尚未能完全意會(可能是年紀尚輕的關係嘛XD)。 在課程裡面,王先生提到,中國的兵書有所謂的《武經七書》,是自宋朝後武舉考試的重要典籍。其中的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的內容,可以用來補充及佐證,許多孫子兵法的概念,頗有參考價值。於是自己就找了本來看,果然深有所獲。 先說說 書 本身。這書有幾個別名,《李衛公問對》、《唐李問對》都是指這本書,簡單講就是唐太宗和李靖的對話錄。君臣對話會被刻意寫下來的不多,以體例來講,的確有許多,可令人懷疑它是後人偽託之作的空間。但這是考證學的空間,太專業了,留給專家去傷腦筋,或許當時真的是君臣有對話錄,可能在幾年後被整理出來,變成探討兵學的專書,都有可能。 整本書就由兩人對話構成,挺有畫面的,除了兩人講話的語氣,傳神的記錄下來,還有李靖身為臣子,要起身向皇帝行禮的動作,也真實的呈現。由兩人生動的對話,探討各動兵學,看這本書,會有身歷其境,彷彿就置身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宮廷,參與一場精彩深入的君臣對話。如果我是當時也坐在會場與會的人,我想我也會有興趣記錄下來吧! 因為唐太宗和李靖這兩咖,都己久經沙場,談論起兵學,完全是理論和實務的結合,也就讓這本書可看性及價值性大增。感覺得出來,唐太宗觀察敏銳,且記憶力過人,能夠記住許多在戰場上的細節,並能舉一反三;而李靖自小飽讀兵書,雖胸中帶甲千萬,但完全沒有讀書人的驕氣,《舊唐書・李靖本傳》中,李靖是個百戰百勝的狠角色,總能知己知彼,抓住戰爭的要點,取得勝利,恰遇明主,為自己加官進祿,其應來自於對兵學的研究,及追求實務的精神。 唐太宗多次以兵書上的文句,及以往作戰的實例,甚至是眼下邊境的最新情況,拿出來與李靖討論(這個做臣子的心臟真的要很強)。在"正奇"這個角度,在《孫子兵法》中,正奇是"以正合,以奇勝"的內容,但正奇之法,相信唐太宗是非常好奇的。本書一開始,唐太宗就拿他想打一打不聽話的高麗,就教李靖要怎麼辦?李靖就說用正兵(加上派我去)太宗聽了就抓頭了,啊你李靖之前打突厥用奇兵,這次用正兵,啊這是怎樣?李靖也答得很乾脆,就說其實都是正兵啦!(反正都打勝了)接下來太宗又拿了之前自

我的第二代數位相機--Nikon coolpix 2500

前陣子到汐止光明寺時,發現拍回來的照片品質不太好,檢查一下我的相機,才發現相機已經無法記憶拍攝的日期,時間,一些白平衡及檔案品質的設定也跑掉了。只好每次開機,就重新設定一次。可是每次關機或休眠,設定都無法儲存。雖然不影響拍攝的功能,但是無法記憶拍攝日期時間,這對我造成不小的困擾,尤其是在檔案管理上。 本來想將就點用,可是每次就得設重新設定,實在是很不方便。找到台灣Nikon的代理商,看看能不能修,才知道我這台並不是"公司貨",或許修了也不一定划算。唉,再過幾天就要和教授開會,相機壞掉了想拍什麼就沒得拍。想了很久,還是決定買一台新的,原有的Nikon coolpix 2500,就退休啦! 相機平常都拿來拍別人,也該被拍一下吧!由小TOTORO出場,介紹這台從2002年開始,陪我東奔西跑的相機--Nikon coolpix 2500。 這台Nikon coolpix 2500是2002年要到宜蘭奶奶家,途經台北時,在台北Nova買的。當時價格好像是1萬塊吧!200萬畫素,3倍光學變焦,CF記憶卡,1.5吋LCD,可錄製15秒的無聲影像,在那時還算是中上等級的消費型數位相機,主流的畫素規格正由200萬過渡到300萬。當時會看上這台,沒有買其它300萬等級相機的原因,除了我覺得這台功能齊全,易於操作(那時是怕未來的女友/老婆不會用啦),及價格上的考量。 那時我剛辭去工作,準備要考研究所,身上的錢不多,300萬畫素的相機太貴,想說買了也不一定常用(真是天真啊!)還有一個這台相機的特點,就是它的旋轉鏡頭。Nikon coolpix 2500配有270度可旋轉鏡頭,不但自拍沒問題,拍攝的角度可以自由不受相機位置的限制。就是這個好用的功能,讓它在服役期間,幫我獵取到不少一般相機不容易拍攝的照片(唉,簡單講,就是盜攝咩。不過我沒做什麼壞事哦!)旋轉鏡頭一直是Nikon在消費相機市場的特色,後續有一款300萬畫素的機種,和這台一樣是經典機。不過接下來的旋轉鏡頭機種,表現得就不如以往了。這是後話。 自從它開始服役以來,真的是跟著我走遍大江南北,名山勝景。到日本,到印度,都替我忠實的留下記錄。當然都是拍別人啦!我很低調的。尤其是有時候,心情不好,車子一開就隨處的去走,看到一些時候拍的照片,就會想起當時的心境如何。雖然我也有DV,本也以為不用再買數位相機了,但DV和相機之

正確的態度,深廣的遠見

人之所以有見識,受尊敬,在於看事情的態度,景仰一個人,也是景仰他的態度。沒錯,態度真的很重要,有正確的態度,才有深廣的遠見。聽到廣播節目中,北京大學 潘文石 教授的電話專訪。好感動。 潘 教授何許人也?他出了一本書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,嗯,夠有名了吧!咱阿扁才在自己的電子報,大大的捧了這本書,還以此為本,推演出一套「動物自然放養」論,講了半天,反正就是不要代表「大中國」思想的貓熊來台灣,而且是在農委會即將召開審議委員會,決定是否要許可熊貓來台的前夕。 如果我是貓熊,我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人類的世界,總是這麼的複雜。貓熊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,卻也成為官方為了防止中國意識,而利用的理由和宣傳手段。在 潘 教授的專訪中,身為一個研究貓熊的國際知名專家,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的作者,和阿扁的看法卻極端的不同。以貓熊保護的立場, 潘 教授是不贊成將目前已圈養的貓熊,野放回棲地。在完全解除人類對野生物種的威脅前,野放反而是一種謀殺,對保育有害無益。 潘 教授進一步說明。經過人類圈養的物種,對人類都已有依賴性。如果野外生活都還得靠人類,對人類沒有戒心,甚至是沒有野性,該物種就無法完全回到自然環境。而且,人類圈養的環境,可能會有潛在的病毒或帶原體等,會經由野放而帶回原有的棲地。對於在棲地未經圈養的野生種,因為沒有病毒的抗體,容易引發傳染病,反而加速物種的滅絕。自上個世紀未,國際普遍認為,物種野放的政策需要檢討,也停止了相關的措施。物種的環境適應性倒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人類直接或間接的有無作為,才是對物種生存的決定性因素。 對於動物園的功能, 潘 教授也提出了看法。他認為,在 21 世紀,動物園早已不是「展示動物」的娛樂場所,而是生態保育的教育中心。以先進的科技,針對瀕危且需人工復育的物種,營造近似原有棲地的環境,並進行學術研究。人們可以在動物園,透過對動物近距離的接觸,培養人們愛動物的心理,進而關心動物,關心自然環境。 潘 教授不諱言,越可愛的動物,越有效果,貓熊就是可愛到掉渣的啦!還有,重要的是,透過動物園的門票收入,除了用以維持動物園的管銷外,還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經費來源。學術、教育、資金來源,是本世紀動物園的主要工作。既然大陸要送的貓熊,已經是人類圈養的第二代,只要台北木柵動物園能夠提供合適的環境,貓熊是可以來台灣的,沒有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