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南榕,難容

其實,命名這種事,真的是小事。但是這次在成大的廣場命名事件,真的搞太大,太複雜了。

空間的命名,就很中性,中肯,好叫好聽好記就好了。充其量只是方便大家,快速的描述一個地點,當做是大家共通的語言。不然"這個建築"、"那個廣場"的叫,實在是沒有效率。

大學校園裡面建築很多,什麼單位用,就叫什麼名字,就好了。通常建築師都不留名的啦,榮耀歸於業主嘛!也就有很多學校建築,是以捐贈/援建者命名。這個例子在台大很多,不過像亞洲大學的藝術館,因為是安藤桑的在台灣第一幢建築,儘管過程中履有更迭,最後正式的名稱是"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",俗稱"安藤館"那也都OK啊!都知道指的是哪裡。所以,名字有沒有,我想,大家高興就好。

回到成大。把空間命名,增加空間的故事性,感覺上是不錯。但是問題就出在命名這整個過程。成大有個"校園空間命名作業要點",第三點規定命名的程序:


屬全校性公用共同空間、設施,或具有重要、紀念性建築物者,由總務處闡明命名理念,並提出建議名稱,提交主管會報,經校務會議通過後,公告周知。

注意最後幾句,整個命名過程,不管你名字哪來的,都要提交主管機關,經校務會議"通過"。通過,表示會有討論及提請表決的程序,不是"確認"、"備查"等等,不一定會照單全收。意思是說,對命名同意與否,我校務會議是有權力說好不好的。啊這點學校和學生間沒有搞清楚,學校方面當然有可以利用校務會議,對於命名這件事拍板。沒錯,看似校園自主,但最後還是有個最高權力的執掌者,以君父之姿表態。整個校方的角色,或許可以簡單解釋成,命名本是總務處的職責,總務處想廣納意見後呈請核可,結果出來了個學校方面,覺得有點爭議的結果,最後就把這件事"處理"掉了。

按照程序,如果校方退回命名,總務處大可再想辦法辦命名就好了嘛!如果學校否決所提命名,就該有個正大光明的理由,而不是講得不清不楚,甚至還有歷史教授把生命權和堅持理想畫上等號。鄭南榕先生對台灣民主化有其貢獻,對於理念的一貫堅持,是現代社會所少見。或許站上珍惜生命的立場,鄭先生的行為不能要求學生效法,但只要能堅持自己的信念,這樣的人就值得尊敬,被形容成恐怖分子,實在是有點超過,有失學者中立治學的本分。死有重如泰山,也有輕如鴻毛,遠有國民革命先賢,近有台鐵機車長冒險犯難,這樣難得的生命及民主觀念基本教育,就在政治化/去政治化的討論中流失,真是替學生們感到可惜。

政治不能進入校園,但是可以討論。總有學生是對政治較為狂熱,總會出奇不意的挑戰學校的自由和包容度。大學不該是君父至上一元化的管理,而是要在百花齊放中找到學校的特色和動力。啟發校園間的討論風氣,自然就形成一股力量。不是要消滅高度爭議及政治化的議題,更不是要裝和諧一片,而是如何利用每次的衝撞轉化為前進,讓學術更為自由透明,沒有打壓,更沒有造神,歷史的回到歷史,政治回到政治。外面的政治勢力,最好也別趁此介入學校事務太多,學生也千萬不要成為政治人物的工具,在這選舉將即的敏感時刻,小心政治人物的企圖。

我試著從空間設計的面向來思考這件事。南榕也不是不能解啊!就多種幾棵榕樹,也是"南"方的"榕"樹廣場啊!說白了,空間命名為什麼是"先有空間再想名字"呢?如果當初在設計過程,就把南榕的典故融入設計,增加這方面的意象元素,如鄭先生的生平簡介,或是用照明、植栽等元素,隱喻鄭先生的理念。以一個廣場,紀念一個曾在成大就讀一段時間的校友,似乎也不為過。可惜校方最後乾脆不命名了,大家愛叫啥就叫啥,這種有點耍賴式的處理,真是非常不好的示範。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空間命名,更是設計的惡習。

廣場一定要有名字嗎?不一定。重要的是,這個空間的故事,和容得下這個故事的空間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我不吃香菇

別阻止我,這次我一定要說。大聲說。我不吃香菇。 有東西不吃,不外乎三不 -- 「不能吃」、「不敢吃」和「不喜歡吃」。我對香菇,還有一種莫名的,長久以來累積的負面印象。菇類的產品很多,什麼鮑魚菇,杏鮑菇,金針菇,草姑 …… 等等。我宣示一下,除了「香菇」,不管是台式的,日式的,有花沒花,叫香菇的,最好離我遠一點。 我從小就不吃香菇。原因很簡單,我不喜歡那個味道。曾經問過許多愛吃香菇的人,香菇到底有什麼好吃的?得到的答案,竟然也是因為「味道」。也有人說,香菇吃起來很像肉,那 …… 為什麼不直接吃肉呢?修道吃素,不能吃葷,所以就吃香菇。啊?修行發願吃素,想吃肉就拿香菇來模擬肉哦!這我就很難理解了,也讓我對香菇更加的討厭。後來才知道,素食料理有很大一部份都有放香菇。素食宴我會去啦!只是我都吃白飯。叫我夾素菜,我會結屎面,然後翻桌。 家裡對吃還滿講究的,號稱天下極品美味的香菇,當然是少不了的。我們家人都超愛吃香菇的。從小我就被教育,一定要吃香菇。大家小時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,爸媽為了不讓小孩子偏食,規定所有的菜都要吃,不能有某幾樣不吃。可是就是會有幾樣,是小孩子怕的,此時就可以看到爸媽連哄帶騙的,要小孩子聽話,把東西吃下去。小孩子不聽,就開始大哭大叫。爸媽也耐不住性子了,用打的用罵的,就是要小孩子把東西吃下肚。為了不偏食,每每在用餐時刻,上演同樣的戲碼。不然就是看硬的不行,就用軟的,把東西混合在其它的菜色中,看看能不能矇混過關。其它的東西或許有用,可香菇就沒用。切丁切絲,和菜和湯,都逃不出我的法「鼻」。香菇這玩意兒有個特性,就是切越細,味道越有。後來我已經可以用看的就看出來,這碗菜裡有沒有香菇。木耳和香菇也不會搞混。就算我已經有這種「修為」了,爸媽還是不放棄,繼續努力,就是要讓我「品嘗」一下香菇的美味。 記得是國小三、四年級,有一天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家作客,並接受午宴。桌上有一鍋大湯,我用聞的就知道,此乃赫赫有名,香菇界的名菜-香菇人蔘雞湯是也。不例外,一樣好說歹說,就是要把香菇吃下肚。我緊閉嘴巴,拚命抗拒,任憑威脅利誘,絲毫不為所動,男子漢大丈夫,不吃就是不吃,連父親朋友的家人也來勸說,香菇都嘟到嘴巴邊上了,我還是不吃。後來實在是沒辦法,小時候性子烈脾氣壞,就自己到那鍋湯裡,夾了一朵香菇,咬都沒咬,整朵好好的給它吞下去。這下我吃了吧?可大...

交友網站,google也來插一腳

一貫的 google 風格,簡單,扼要。 google romance ,出現了。 好可怕的感覺。那個search field,彷彿打進任何的字,就會跑出來理想的伴侶。本來以為是一般的網路蒐尋,結果不是。右邊提醒你,要先建立一個profile。搞半天,和其它的交友網站一樣嘛!還想 google 會多與眾不同哩..... 網頁上還貼心的告訴使用者, google romance 有什麼功能。你可以建立profile外,還可以使用 google 的"心靈伴侶"蒐尋,這是利用"詭異的"心智圖像媒合技術發展的軟體為基礎。當然,找到了, google 還貼心的代使用者安排行程,以便有時間約會。太貼心,真的有夠貼心的。看看右邊一男一女的麻豆,笑臉迎人的,像是非常引喬尹這個服務。好奇的點入建立profile的連結。 大概是google research team也覺得沒什麼搞頭,點進建立交友檔案後,馬上跳出一個網頁,承認你剛所看到的一切,盡是個April Fool's joke。唉......什麼嘛!這個網站出現的時間點有點怪,我也注意到了,但還是被"耍"啦!!!OK啦!其實就算google以為真的推出了交友服務,我也不會太意外。因為1) google 的其它兩大主要競爭對手-- MSN 和 Yahoo ,都已經有類似的服務了。yahoo還是部份需付費,可見這項服務,有潛在可行的營利模組.2)在以 google 為首的 web 2.0 技術領導之下,交友社群的服務,不論是愛情或是各種類似BBS的討論區型式,隨著網路技術的推進,有機會提供更多線上互動的可能。 google 不會在這樣的驅勢中缺席,也會嘗試更多整合的可能,如將交友檔案和 地圖服務 結合,或和行動通訊業者合作,這些在 web 2.0 時代,都是可行的。 google 的行動,總是那麼的飄乎不定,一個會讓微軟坐立不安的公司,它的下一步,會不會真的朝社群前進,令人關注。 玩笑歸玩笑,網站說明上的一句話"love is just another search problem",我覺得值得玩味再三。不曉得,就不是很讚同這句話。愛上了就愛上了,哪來的先設好條件啊?年齡、工作、學歷、身材家世......這些充...

正奇,攻守,陣法--讀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

前陣子上了完 王志鈞 先生主講的《孫子兵法》課程,獲益良多。孫子兵法的書,自己看過幾回了,雖然還不算不好懂,但總覺得自己只是讀書,但有些觀念,尚未能完全意會(可能是年紀尚輕的關係嘛XD)。 在課程裡面,王先生提到,中國的兵書有所謂的《武經七書》,是自宋朝後武舉考試的重要典籍。其中的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的內容,可以用來補充及佐證,許多孫子兵法的概念,頗有參考價值。於是自己就找了本來看,果然深有所獲。 先說說 書 本身。這書有幾個別名,《李衛公問對》、《唐李問對》都是指這本書,簡單講就是唐太宗和李靖的對話錄。君臣對話會被刻意寫下來的不多,以體例來講,的確有許多,可令人懷疑它是後人偽託之作的空間。但這是考證學的空間,太專業了,留給專家去傷腦筋,或許當時真的是君臣有對話錄,可能在幾年後被整理出來,變成探討兵學的專書,都有可能。 整本書就由兩人對話構成,挺有畫面的,除了兩人講話的語氣,傳神的記錄下來,還有李靖身為臣子,要起身向皇帝行禮的動作,也真實的呈現。由兩人生動的對話,探討各動兵學,看這本書,會有身歷其境,彷彿就置身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宮廷,參與一場精彩深入的君臣對話。如果我是當時也坐在會場與會的人,我想我也會有興趣記錄下來吧! 因為唐太宗和李靖這兩咖,都己久經沙場,談論起兵學,完全是理論和實務的結合,也就讓這本書可看性及價值性大增。感覺得出來,唐太宗觀察敏銳,且記憶力過人,能夠記住許多在戰場上的細節,並能舉一反三;而李靖自小飽讀兵書,雖胸中帶甲千萬,但完全沒有讀書人的驕氣,《舊唐書・李靖本傳》中,李靖是個百戰百勝的狠角色,總能知己知彼,抓住戰爭的要點,取得勝利,恰遇明主,為自己加官進祿,其應來自於對兵學的研究,及追求實務的精神。 唐太宗多次以兵書上的文句,及以往作戰的實例,甚至是眼下邊境的最新情況,拿出來與李靖討論(這個做臣子的心臟真的要很強)。在"正奇"這個角度,在《孫子兵法》中,正奇是"以正合,以奇勝"的內容,但正奇之法,相信唐太宗是非常好奇的。本書一開始,唐太宗就拿他想打一打不聽話的高麗,就教李靖要怎麼辦?李靖就說用正兵(加上派我去)太宗聽了就抓頭了,啊你李靖之前打突厥用奇兵,這次用正兵,啊這是怎樣?李靖也答得很乾脆,就說其實都是正兵啦!(反正都打勝了)接下來太宗又拿了之前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