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予人己愈多


近幾年台灣真正能獨領風騷的政治人物,非柯文哲市長莫屬了。柯市長那個要把官員一個個"掐死你'、"換掉你"的新聞,在電視看來真是令人不舒服。官員幹得在怎麼爛,總有一百個方法可以治。人總也有尊嚴,自己知道自己不行,也會自己乖乖滾蛋(還是我想得太美了?)上對下的關係是如此的輕賤,隨意,這不意外。這正是台灣,漸漸走向資本主義的具體事實。

唉,先別說柯市長好了。只是他的例子最典型。有感而發,這有點像"笑貧不笑娼"。誰賺了錢,誰在上位,誰大聲,誰就有資格瞧不起別人。社會上到處都在頌揚億萬富翁,都在說如果年輕人不努力,就會下場淒慘,就會一直落入貧窮的不復深淵。

光看賣房子的廣告就好,為什麼說打房不會成功,就因為建商的廣告,不是說買了這房就準備增值多少,就是買了這房人生才完美。引導大家和建商一起玩資本家的遊戲,建商賺了一筆走人,留下一票苦背房貸的辛苦人。少數握有資本的資本家,繼續找個建案,繼續做資本家的美夢,繼續創造更多的辛苦人。有人說房價高,應該要回歸市場機制,這句話本來就沒錯,現在的高房價,本來也就是現在這個市場決定,高房價不是罪,今天自己買了房,誰希望房價下跌?只是當買房的資本遊戲,變成決定人生位階高低,有房是人生勝利組時,誰還會為了大多數買不起房的人而發聲?合宜住宅的事件,就是代表這種心態。

隨便舉個現象。我發現許多老人家,不分男女,會在坐公車或火車時,爭先恐後的往車裡擠?為什麼?他們怕沒位子坐。尤其是公車,坐起來像船一樣,又搖又晃的,沒位子真的容易跌倒。那明明有位子坐,還有博愛座,為什麼還要搶?因為還是有年輕人要坐啊!位子少,大家都要做,而且年輕人有的不會讓位子,不搶,怎會有位子?各位朋友,請不要再怪年輕人不懂事,他們的做為,不都是學大人的嗎?年輕人看到老年人搶位子搶成那樣,能不一起搶位子嗎?明明就是可以好好坐下來的地方,變成一上車,大家一起搶位子,這像話嗎?

"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",詩人早在幾千年前,寫下了社會階級分明的詩句。每每朝代更迭,幾乎都來自於社會的動盪。我不是要鼓吹什麼階級鬥爭的概念,而是想思考一下,到底什麼樣的態度和想法,才能讓人類的文明持續的前進呢?金錢,地位,原本是一種成就和肯定,但是現在變成壓搾的工具。應該要如何自處呢?

這真的只能從自己努力起。做個樂於幫助他人的人吧!管你智商多高,唸哪兒畢業,擔任什麼職位,該想的不是覺得下屬都是草包笨蛋,該做的不是以人上之姿到處指導,而是要以"我好別人也好"的想法,一起讓大家進步。一個高學歷高智商的市長,理應為市民之福,應該把心思心力,用在如何讓大家和我一樣好的方向上。大家都是夥伴,都是為了要一起做一件事,而且把這件事做好,哪來的一直幹譙下屬,下屬有困難,不是幹譙下屬,更不是幫下屬做,讓下屬成長,能力提升,把事情做好,自己輕鬆單位也能整體進步,真的經不起磨練的下屬,也沒留著的理由了。幹嘛當眾飊下屬飊得這麼難看?

人外有人。能者多勞。人沒有永遠都在過年的啦!還是要謙虛、謹慎。【易經,謙卦】中也說"九三,勞謙,君子有終,吉。"就是能者多勞,大吉之象啊!不是仗著知識和資本的門檻,用來輕視能力比較不足,社會地位比較不高的人。網路科技的進步,正把富者越富,窮者越窮的差距急速的拉大,社會將因知識的差距而分裂,但社會不能因為知識的不同而產生更多階級,想要讓社會安定,擁有資源較多的,就要幫助資源較少的,社會階級難以消滅,但是至少不是建立在相對強烈的被剝奪感,及不公不義的階級遊戲中。

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予人己愈多。這不是講什麼高深的因果循環,從自己開始,善待周邊的人,別人的心境同時改變了,社會才會進步啊!今天聊到這裡。


延伸閱讀:

道德經,李耳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我不吃香菇

別阻止我,這次我一定要說。大聲說。我不吃香菇。 有東西不吃,不外乎三不 -- 「不能吃」、「不敢吃」和「不喜歡吃」。我對香菇,還有一種莫名的,長久以來累積的負面印象。菇類的產品很多,什麼鮑魚菇,杏鮑菇,金針菇,草姑 …… 等等。我宣示一下,除了「香菇」,不管是台式的,日式的,有花沒花,叫香菇的,最好離我遠一點。 我從小就不吃香菇。原因很簡單,我不喜歡那個味道。曾經問過許多愛吃香菇的人,香菇到底有什麼好吃的?得到的答案,竟然也是因為「味道」。也有人說,香菇吃起來很像肉,那 …… 為什麼不直接吃肉呢?修道吃素,不能吃葷,所以就吃香菇。啊?修行發願吃素,想吃肉就拿香菇來模擬肉哦!這我就很難理解了,也讓我對香菇更加的討厭。後來才知道,素食料理有很大一部份都有放香菇。素食宴我會去啦!只是我都吃白飯。叫我夾素菜,我會結屎面,然後翻桌。 家裡對吃還滿講究的,號稱天下極品美味的香菇,當然是少不了的。我們家人都超愛吃香菇的。從小我就被教育,一定要吃香菇。大家小時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,爸媽為了不讓小孩子偏食,規定所有的菜都要吃,不能有某幾樣不吃。可是就是會有幾樣,是小孩子怕的,此時就可以看到爸媽連哄帶騙的,要小孩子聽話,把東西吃下去。小孩子不聽,就開始大哭大叫。爸媽也耐不住性子了,用打的用罵的,就是要小孩子把東西吃下肚。為了不偏食,每每在用餐時刻,上演同樣的戲碼。不然就是看硬的不行,就用軟的,把東西混合在其它的菜色中,看看能不能矇混過關。其它的東西或許有用,可香菇就沒用。切丁切絲,和菜和湯,都逃不出我的法「鼻」。香菇這玩意兒有個特性,就是切越細,味道越有。後來我已經可以用看的就看出來,這碗菜裡有沒有香菇。木耳和香菇也不會搞混。就算我已經有這種「修為」了,爸媽還是不放棄,繼續努力,就是要讓我「品嘗」一下香菇的美味。 記得是國小三、四年級,有一天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家作客,並接受午宴。桌上有一鍋大湯,我用聞的就知道,此乃赫赫有名,香菇界的名菜-香菇人蔘雞湯是也。不例外,一樣好說歹說,就是要把香菇吃下肚。我緊閉嘴巴,拚命抗拒,任憑威脅利誘,絲毫不為所動,男子漢大丈夫,不吃就是不吃,連父親朋友的家人也來勸說,香菇都嘟到嘴巴邊上了,我還是不吃。後來實在是沒辦法,小時候性子烈脾氣壞,就自己到那鍋湯裡,夾了一朵香菇,咬都沒咬,整朵好好的給它吞下去。這下我吃了吧?可大...

交友網站,google也來插一腳

一貫的 google 風格,簡單,扼要。 google romance ,出現了。 好可怕的感覺。那個search field,彷彿打進任何的字,就會跑出來理想的伴侶。本來以為是一般的網路蒐尋,結果不是。右邊提醒你,要先建立一個profile。搞半天,和其它的交友網站一樣嘛!還想 google 會多與眾不同哩..... 網頁上還貼心的告訴使用者, google romance 有什麼功能。你可以建立profile外,還可以使用 google 的"心靈伴侶"蒐尋,這是利用"詭異的"心智圖像媒合技術發展的軟體為基礎。當然,找到了, google 還貼心的代使用者安排行程,以便有時間約會。太貼心,真的有夠貼心的。看看右邊一男一女的麻豆,笑臉迎人的,像是非常引喬尹這個服務。好奇的點入建立profile的連結。 大概是google research team也覺得沒什麼搞頭,點進建立交友檔案後,馬上跳出一個網頁,承認你剛所看到的一切,盡是個April Fool's joke。唉......什麼嘛!這個網站出現的時間點有點怪,我也注意到了,但還是被"耍"啦!!!OK啦!其實就算google以為真的推出了交友服務,我也不會太意外。因為1) google 的其它兩大主要競爭對手-- MSN 和 Yahoo ,都已經有類似的服務了。yahoo還是部份需付費,可見這項服務,有潛在可行的營利模組.2)在以 google 為首的 web 2.0 技術領導之下,交友社群的服務,不論是愛情或是各種類似BBS的討論區型式,隨著網路技術的推進,有機會提供更多線上互動的可能。 google 不會在這樣的驅勢中缺席,也會嘗試更多整合的可能,如將交友檔案和 地圖服務 結合,或和行動通訊業者合作,這些在 web 2.0 時代,都是可行的。 google 的行動,總是那麼的飄乎不定,一個會讓微軟坐立不安的公司,它的下一步,會不會真的朝社群前進,令人關注。 玩笑歸玩笑,網站說明上的一句話"love is just another search problem",我覺得值得玩味再三。不曉得,就不是很讚同這句話。愛上了就愛上了,哪來的先設好條件啊?年齡、工作、學歷、身材家世......這些充...

正確的態度,深廣的遠見

人之所以有見識,受尊敬,在於看事情的態度,景仰一個人,也是景仰他的態度。沒錯,態度真的很重要,有正確的態度,才有深廣的遠見。聽到廣播節目中,北京大學 潘文石 教授的電話專訪。好感動。 潘 教授何許人也?他出了一本書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,嗯,夠有名了吧!咱阿扁才在自己的電子報,大大的捧了這本書,還以此為本,推演出一套「動物自然放養」論,講了半天,反正就是不要代表「大中國」思想的貓熊來台灣,而且是在農委會即將召開審議委員會,決定是否要許可熊貓來台的前夕。 如果我是貓熊,我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人類的世界,總是這麼的複雜。貓熊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,卻也成為官方為了防止中國意識,而利用的理由和宣傳手段。在 潘 教授的專訪中,身為一個研究貓熊的國際知名專家,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的作者,和阿扁的看法卻極端的不同。以貓熊保護的立場, 潘 教授是不贊成將目前已圈養的貓熊,野放回棲地。在完全解除人類對野生物種的威脅前,野放反而是一種謀殺,對保育有害無益。 潘 教授進一步說明。經過人類圈養的物種,對人類都已有依賴性。如果野外生活都還得靠人類,對人類沒有戒心,甚至是沒有野性,該物種就無法完全回到自然環境。而且,人類圈養的環境,可能會有潛在的病毒或帶原體等,會經由野放而帶回原有的棲地。對於在棲地未經圈養的野生種,因為沒有病毒的抗體,容易引發傳染病,反而加速物種的滅絕。自上個世紀未,國際普遍認為,物種野放的政策需要檢討,也停止了相關的措施。物種的環境適應性倒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人類直接或間接的有無作為,才是對物種生存的決定性因素。 對於動物園的功能, 潘 教授也提出了看法。他認為,在 21 世紀,動物園早已不是「展示動物」的娛樂場所,而是生態保育的教育中心。以先進的科技,針對瀕危且需人工復育的物種,營造近似原有棲地的環境,並進行學術研究。人們可以在動物園,透過對動物近距離的接觸,培養人們愛動物的心理,進而關心動物,關心自然環境。 潘 教授不諱言,越可愛的動物,越有效果,貓熊就是可愛到掉渣的啦!還有,重要的是,透過動物園的門票收入,除了用以維持動物園的管銷外,還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經費來源。學術、教育、資金來源,是本世紀動物園的主要工作。既然大陸要送的貓熊,已經是人類圈養的第二代,只要台北木柵動物園能夠提供合適的環境,貓熊是可以來台灣的,沒有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