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梁容輝老師訪談記

承蒙Daniel大仔的牽成,借台大進行專案訪談之便,針對環境互動及創新產業的問題,訪談銘傳互動媒體實驗室的梁容輝老師。

Daniel約在台北火車站會合,坐電車到桃園,結果跑到「女性專用車廂」去了。咦?不是說鐵路局已經取消專用車廂了嗎?算了,還是別太厚臉皮,換別節車廂吧!後來和Daniel小討論一下,覺得這個女性專用車廂,真是個爛點子。站在保護女性的立場,是好,但是為什麼就沒有男性專用車廂呢?不是要爭平等,而是考慮列車整體的服務品質。此外,我從來就不覺得,設立女性專屬區域,就等於保護女性。請問,翻遍現行法令,男性硬闖女性車廂,犯何法,當何罪?沒有,一點都沒有。一個男性要進去女性專用車廂,除了道德勸說,別無它法。那在列車行駛過程中,滿車的女性是不是就有危險?趕快取消這種笨到不行的措施吧!那些什麼搞女權運動的人,最好也給我閉嘴。你們所謂的平等,不知道已經害了多少人!

……歹勢,岔題了。我們和梁老師在桃園遠東的Starbocks,展開今日的訪談。

老師從web 2.0開始,描述目前網路地圖的現象。自從web 2.0的概念,在2005年被提出後,網站的內容構成,開始形成社群化的現象。網頁的內容,不再由「keyword」主導,而是網友自己設定的「tag」。網友可以自定新聞,自定內容,對網頁的內容,進行tagging的動作,然後經過重組,分類,和其它的網友分享。

這種「自訂」及「分享」的過程,經由網友間的collectivecollaborative,在目前的網路上,正不斷的發生。同樣的,Google Maps的產生,讓網友有機會將地圖製作成「mash up」網站,以地理位置為對象,貼上自己對這個地點,這個空間的看法,然後一樣,分享給別人,讓其它人也可以在別的位置,貼上別的標籤,或是編修別人的標籤。這個行為有另一個名詞「GeoTag」表示這是針對地理空間的tagging

wiki這種知識集體集合的web 2.0網站來說,wiki是指一種網路百科全書,是集合眾人之力編修而成。條目可以自己增加,內容可以編修。可以修自己的,也可以修其它條目。利用眾人之力,得到一個最好的解說。延伸到日常生活上,可以用wiki的概念,形成挖掘或喚起一群人的集體記憶,及記錄的平台。老師打了個比方,畢業同學會的網站,或許可以做成wiki的形式,蒐集「每個人」對「每個人」的看法,同學們可以隨時上去,編集個人或他人的檔案,新增許多「八卦」或「陳年往事」。啊!這真是殺手級應用啊!同樣的,tagging的對象換成地理位置的話,對一個「地點」的描述,就不再是單純的「地名」,而可以是任何有意義的描述,透過tagging賦予一個位置,地點,空間,多樣性的情緒。

來個地點,新竹公道五旁的「公道伯」,它有店名,有地址門牌,有地標,這是傳統上的描述。現在,可能會加個座標,不管是UTMTWD6292系的。如果它是某網站上的一點,它可以被tag,那就會有人tag它「龍珠」,「啤酒妹」,「乎乾啦」,「學長醉倒在馬桶」等描述,或來幾個照片,加個連結,讓知道的人,對這個小店,增加了屬於自己的感覺,再透過分享,化成集體的情緒。這是Geotag帶給地理資訊界的一個衝擊,也會是一個革命性的影響。它改變了人們看待空間位置的方式。

對於地圖和環境互動,老師引出了geosemitics地誌學這個領域。老師認為,人類的科技發展到現在,一直在做「去地方化」的事。利用科技,努力打破空間的隔閡,縮短地理間的差距,於是從交通科技開始,到電信通訊,人類一直不斷的讓自己移動得更快更遠,讓自己的訊息,理念,散佈得越遠越廣。20個世紀電腦及網際網路的發明,進一步的消弭空間的障礙。佛里曼的<<世界是平的>>一書,正是這股潮流的標誌。象徵四海一家,天涯若鄰的時代來臨。

可是正當大家興高彩烈的慶祝,這個資本時代時,一股莫名的力量正在形成,那就是對自己所在區域的失落感,或是疏離感。到北京,到紐約,到倫敦,都有麥當勞,肯德基,以一個旅者來說,想體驗的是異地的生活。以一個當地人來說,要的是能表達自己生活所在地的象徵。上面兩者,以「世界抹平」的觀點來看,根本就無法達成。恨不得「書同文,車同軌」了,還會顧到什麼在地化嗎?

看看台灣自己就好。每個觀光名勝,賣的紀念品都一樣。到處都有九份芋圓,太陽餅,貢丸,放山雞,野菜,幾乎到哪裡都看得到一樣的東西。台灣人自己的旅遊經驗都不會好,怎麼吸引外國人?之前看<<世界是平的>>,對於佛里曼的見解深表讚同,他看出了全球經濟的走向,認為世界抹平,大勢所趨,順之則昌,逆之則亡的樣子。從經濟的角度看是如此,但是總覺得這樣的世界,不會太…..太無聊了嗎?就知道佛里曼桑明明有點唬爛,卻一直也說不上個具體的想法。今日聽老師一席話,突然茅塞頓開,通體舒暢。原來從地理觀念的角度切入,就可以順利的看到今天全球化,乃至於科技的去在地化,對於人和空間位置的疏離,是多麼的嚴重。

人們去旅行,當地的風土民情是常被忽略的。其實這也不能怪遊客膚淺不認真,對自己地方的經營不力,找不到屬於在地的精神,才是最根本的原因。如何找到一個可以象徵地方或一個位置的符號,讓人們能重新認識地方,利用Geotag的方式,給予一個位置更多時空的回憶,也就是給予一個位置更多的感情,而這份感情,是由曾經到過這個位置上的人,所留下的。

從以上的觀點看目前的地圖技術,就知道理想這條路還有多遠。傳統地圖是將空間資訊簡化成點線面及標註後,用一套標準化的規則製作的文件。上面只有純粹的標示出約定俗成的地名,及可見的地形地物。地圖電子化後,觀覽地圖的方式產生新的樣貎。加入導航的科技,使人們快速的覺察自己所在的位置,及得到路徑分析後的結果,這使得由傳統地圖中綜覽地理的樂趣消失,使用者關心的,只是「我要怎麼到達目的地」,地圖實實在在的「工具化」,更不用說是能記錄及分享在地的心情及感觸了。如何真正使人們透過地圖,真正的和所在位置互動,每一個可以標定的座標,不只是單調的數字,而是充滿著情感的載點,並且分享出去,和別人合作,一起建立對環境的情感,我想是非常值得GIS產業積極思考的方向。

在整個老師的言談中,一直不斷反覆強調「metaphor」這個概念。修辭學有metaphor,但是用在地理環境,甚至是設計上,處處都用得到metaphor的概念。老師似乎是個super Mac fans(笑),用許多Mac的設計概念,來說明各種各樣,出現在我們周遭的metaphor。在空間中,可以運用metaphor來協助我們了解空間。建築物可以是metaphor,商店可以是metaphor,消防栓也可以,甚至是咖啡廳裡面的妹妹,都可以成為一個metaphor,記錄在這個空間中。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想法。在老師一直鼓吹Mac多好多讚時,有個問題一直梗在喉嚨老師,如果Mac真的有那麼屌,那為什麼Mac要放棄自己的硬體架構,還接受windows成為dual-boot?!這的確會是個提神的好題目,不過有機會再請教老師的看法好了,必竟這不是今天的主題。

好久沒有這種「上課」的感覺了。在老師的「強力灌頂」之下,我的修為還太淺,一時間不太能完全承受老師的「功力」,精神有點給他不濟。還好在Starbocks的加持下,總算還能順利的完成這次的訪談。臨走前,老師還客氣的問我,這次的訪談,會不會沒講到什麼對專案有幫助的?我覺得老師接觸,就是要吸收一些學術上的觀點。創新思維的邏輯和概念,總是要由學術界來引導。技術本身再強,要有人文社會,甚至哲學的思考加入,才是可長可久的方向。專案本身會結束,策略的執行與否也不操之在我,重要的是,把事情談清楚,定義好,這才是所能學到最寶貴的東西了。

回台大的路上,我發現,且真的確定,不小心確定,這個專案,找我現在的頭仔,怪怪的。找錯人了(翻桌)。㊣

留言

Totoro寫道…
感謝梁老師的來信回覆,並仔細的看了整個文章。依據老師所提,文中的幾點,說明及更正如下。

1. web 2.0的發起時間,我是依照Tim O'Reilly在2005年9月30號的一篇文章中,正式的歸納出web 2.0的特性組成。而web 2.0的概念,如同老師所述,在2001年就已經開始產生。自己是較傾向以成文的文獻為基準。不過以後如有類似時間上的問題,我會小心處理,並說明清楚的。

2. 地誌學正確的原文是 geosemiotics,感謝老師的指正:P

3. 老師用詞果然精準。去地方感和去地方化,就字面上來說,是有不同的。"去地方化"比較是社會性的,全面性的一種集體意識或氛圍。"去地方感"則偏向個人或較小眾的思考及感受。這些社會學上的質性分析用詞,我該補一下啦!

4. 哇!謝謝老師。Mac的策略轉向,除了牽動作業系統的動向外,也是創新產業商業策略的研究好題。有機會一定會向老師請教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正奇,攻守,陣法--讀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

前陣子上了完 王志鈞 先生主講的《孫子兵法》課程,獲益良多。孫子兵法的書,自己看過幾回了,雖然還不算不好懂,但總覺得自己只是讀書,但有些觀念,尚未能完全意會(可能是年紀尚輕的關係嘛XD)。 在課程裡面,王先生提到,中國的兵書有所謂的《武經七書》,是自宋朝後武舉考試的重要典籍。其中的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的內容,可以用來補充及佐證,許多孫子兵法的概念,頗有參考價值。於是自己就找了本來看,果然深有所獲。 先說說 書 本身。這書有幾個別名,《李衛公問對》、《唐李問對》都是指這本書,簡單講就是唐太宗和李靖的對話錄。君臣對話會被刻意寫下來的不多,以體例來講,的確有許多,可令人懷疑它是後人偽託之作的空間。但這是考證學的空間,太專業了,留給專家去傷腦筋,或許當時真的是君臣有對話錄,可能在幾年後被整理出來,變成探討兵學的專書,都有可能。 整本書就由兩人對話構成,挺有畫面的,除了兩人講話的語氣,傳神的記錄下來,還有李靖身為臣子,要起身向皇帝行禮的動作,也真實的呈現。由兩人生動的對話,探討各動兵學,看這本書,會有身歷其境,彷彿就置身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宮廷,參與一場精彩深入的君臣對話。如果我是當時也坐在會場與會的人,我想我也會有興趣記錄下來吧! 因為唐太宗和李靖這兩咖,都己久經沙場,談論起兵學,完全是理論和實務的結合,也就讓這本書可看性及價值性大增。感覺得出來,唐太宗觀察敏銳,且記憶力過人,能夠記住許多在戰場上的細節,並能舉一反三;而李靖自小飽讀兵書,雖胸中帶甲千萬,但完全沒有讀書人的驕氣,《舊唐書・李靖本傳》中,李靖是個百戰百勝的狠角色,總能知己知彼,抓住戰爭的要點,取得勝利,恰遇明主,為自己加官進祿,其應來自於對兵學的研究,及追求實務的精神。 唐太宗多次以兵書上的文句,及以往作戰的實例,甚至是眼下邊境的最新情況,拿出來與李靖討論(這個做臣子的心臟真的要很強)。在"正奇"這個角度,在《孫子兵法》中,正奇是"以正合,以奇勝"的內容,但正奇之法,相信唐太宗是非常好奇的。本書一開始,唐太宗就拿他想打一打不聽話的高麗,就教李靖要怎麼辦?李靖就說用正兵(加上派我去)太宗聽了就抓頭了,啊你李靖之前打突厥用奇兵,這次用正兵,啊這是怎樣?李靖也答得很乾脆,就說其實都是正兵啦!(反正都打勝了)接下來太宗又拿了之前自

我的第二代數位相機--Nikon coolpix 2500

前陣子到汐止光明寺時,發現拍回來的照片品質不太好,檢查一下我的相機,才發現相機已經無法記憶拍攝的日期,時間,一些白平衡及檔案品質的設定也跑掉了。只好每次開機,就重新設定一次。可是每次關機或休眠,設定都無法儲存。雖然不影響拍攝的功能,但是無法記憶拍攝日期時間,這對我造成不小的困擾,尤其是在檔案管理上。 本來想將就點用,可是每次就得設重新設定,實在是很不方便。找到台灣Nikon的代理商,看看能不能修,才知道我這台並不是"公司貨",或許修了也不一定划算。唉,再過幾天就要和教授開會,相機壞掉了想拍什麼就沒得拍。想了很久,還是決定買一台新的,原有的Nikon coolpix 2500,就退休啦! 相機平常都拿來拍別人,也該被拍一下吧!由小TOTORO出場,介紹這台從2002年開始,陪我東奔西跑的相機--Nikon coolpix 2500。 這台Nikon coolpix 2500是2002年要到宜蘭奶奶家,途經台北時,在台北Nova買的。當時價格好像是1萬塊吧!200萬畫素,3倍光學變焦,CF記憶卡,1.5吋LCD,可錄製15秒的無聲影像,在那時還算是中上等級的消費型數位相機,主流的畫素規格正由200萬過渡到300萬。當時會看上這台,沒有買其它300萬等級相機的原因,除了我覺得這台功能齊全,易於操作(那時是怕未來的女友/老婆不會用啦),及價格上的考量。 那時我剛辭去工作,準備要考研究所,身上的錢不多,300萬畫素的相機太貴,想說買了也不一定常用(真是天真啊!)還有一個這台相機的特點,就是它的旋轉鏡頭。Nikon coolpix 2500配有270度可旋轉鏡頭,不但自拍沒問題,拍攝的角度可以自由不受相機位置的限制。就是這個好用的功能,讓它在服役期間,幫我獵取到不少一般相機不容易拍攝的照片(唉,簡單講,就是盜攝咩。不過我沒做什麼壞事哦!)旋轉鏡頭一直是Nikon在消費相機市場的特色,後續有一款300萬畫素的機種,和這台一樣是經典機。不過接下來的旋轉鏡頭機種,表現得就不如以往了。這是後話。 自從它開始服役以來,真的是跟著我走遍大江南北,名山勝景。到日本,到印度,都替我忠實的留下記錄。當然都是拍別人啦!我很低調的。尤其是有時候,心情不好,車子一開就隨處的去走,看到一些時候拍的照片,就會想起當時的心境如何。雖然我也有DV,本也以為不用再買數位相機了,但DV和相機之

正確的態度,深廣的遠見

人之所以有見識,受尊敬,在於看事情的態度,景仰一個人,也是景仰他的態度。沒錯,態度真的很重要,有正確的態度,才有深廣的遠見。聽到廣播節目中,北京大學 潘文石 教授的電話專訪。好感動。 潘 教授何許人也?他出了一本書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,嗯,夠有名了吧!咱阿扁才在自己的電子報,大大的捧了這本書,還以此為本,推演出一套「動物自然放養」論,講了半天,反正就是不要代表「大中國」思想的貓熊來台灣,而且是在農委會即將召開審議委員會,決定是否要許可熊貓來台的前夕。 如果我是貓熊,我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人類的世界,總是這麼的複雜。貓熊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,卻也成為官方為了防止中國意識,而利用的理由和宣傳手段。在 潘 教授的專訪中,身為一個研究貓熊的國際知名專家,「呼喊春天 — 貓熊虎子與我」的作者,和阿扁的看法卻極端的不同。以貓熊保護的立場, 潘 教授是不贊成將目前已圈養的貓熊,野放回棲地。在完全解除人類對野生物種的威脅前,野放反而是一種謀殺,對保育有害無益。 潘 教授進一步說明。經過人類圈養的物種,對人類都已有依賴性。如果野外生活都還得靠人類,對人類沒有戒心,甚至是沒有野性,該物種就無法完全回到自然環境。而且,人類圈養的環境,可能會有潛在的病毒或帶原體等,會經由野放而帶回原有的棲地。對於在棲地未經圈養的野生種,因為沒有病毒的抗體,容易引發傳染病,反而加速物種的滅絕。自上個世紀未,國際普遍認為,物種野放的政策需要檢討,也停止了相關的措施。物種的環境適應性倒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人類直接或間接的有無作為,才是對物種生存的決定性因素。 對於動物園的功能, 潘 教授也提出了看法。他認為,在 21 世紀,動物園早已不是「展示動物」的娛樂場所,而是生態保育的教育中心。以先進的科技,針對瀕危且需人工復育的物種,營造近似原有棲地的環境,並進行學術研究。人們可以在動物園,透過對動物近距離的接觸,培養人們愛動物的心理,進而關心動物,關心自然環境。 潘 教授不諱言,越可愛的動物,越有效果,貓熊就是可愛到掉渣的啦!還有,重要的是,透過動物園的門票收入,除了用以維持動物園的管銷外,還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經費來源。學術、教育、資金來源,是本世紀動物園的主要工作。既然大陸要送的貓熊,已經是人類圈養的第二代,只要台北木柵動物園能夠提供合適的環境,貓熊是可以來台灣的,沒有保